学部五周年 | 灾害风险科学研究院工作回顾与展望
发布日期:2021-12-01 | 浏览次数:
一、研究院简介
灾害风险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是地理科学学部二级单位,是专门从事自然灾害风险、综合防灾减灾研究的机构,从“灾害科学” “应急技术” “风险管理”三个方面开展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为国家综合防灾减灾、风险防范、应急管理等提供科技支撑,并已成为自然灾害风险科学与公共安全领域高端人才培养基地。研究院是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应急管理部-教育部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的主建单位。
研究院现有教师18人。其中教授9人、研究员1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人、编审1人、副教授3人、副编审1人、讲师1人,行政管理人员1人。其中,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中组部“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
研究院目前负责自然灾害专业的建设,在教书育人的同时,研究院积极响应国家发展需求,在防灾减灾、应急管理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五年来的主要工作
学部成立后,研究院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工作均在学部统一领导和部署下来展开和完成。5年来,研究院以研究生教学为核心,积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以及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
1.人才培养
随着研究院学科发展和教师队伍的逐步壮大,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的招生人数也在不断增加。5年来,研究院累计招收博士研究生79人,硕士研究生160人(含单考班硕士生)。截止2021年6月,共毕业博士50人,硕士136人。目前,在读硕士生共190人,在读博士生72人。
2.开展学术交流,建设国际平台
为进一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防灾减灾工作的系列讲话精神,推动国家灾害风险科学研究与学科建设,更好地服务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由地理科学学部、应急管理部-教育部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主办的“首届灾害风险科学研讨会暨北京师范大学灾害风险科学学科建设30年回顾与展望活动”在我校京师学堂举行。
图 | 与会专家合影
全球专家齐聚深圳研讨绿色发展与综合灾害风险防范:由北京师范大学、深圳市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管理局(下称“前海管理局”)、深圳市应急管理局和达沃斯全球风险论坛联合主办2019年“绿色发展与综合灾害风险防范暨联合国减灾三十年回顾国际研讨会”。联合国减灾署水鸟主任、应急管理部郑国光副部长、我校王守军副校长代表程建平书记分别向大会祝开幕词,国内外8名院士出席,来自全球十余个国家的专家学者共300多人分享研讨了一系列科研成果,共同探讨全球化的减灾、防灾与绿色发展。
图 | 郑国光部长致辞
图 | 水鸟真美女士致辞
联合国减灾办秘书长特别代表水鸟真美女士来访,做题为“减轻灾害风险领域的科技、研究与创新”的专题报告。
图 | 水鸟真美女士来访
3.对接国家需求开展社会服务
承担了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的总体方案设计,为国务院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技术组组长单位和评估组组长单位;主持全球灾害数据库建设,定期发布《全球自然灾害评估报告》(已发布2019、2020年评估报告);2021年“5.22”青海玛多地震损失评估;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灾后调查与损失评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图 | 灾害风险调查专家座谈会
图 | 灾害大调查启动会
图 | 主持国务院普查办技术组工作
图 | 支撑国务院普查办评估组工作
图 | 震后12小时快速奔赴现场开展初步调查工作
三、主要建设成果
1、在科学研究方面,研究经费稳中有升,高位发展;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等国家重8大项目承担能力方面有了显著提升。SCI论文量逐年攀升,出版了系列灾害风险科学领域的专著和教材,有力地支撑了科研研究与人才培养。龚道溢教授自2014-2020年以来连续六年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研究院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特等奖等科研奖励多项。
近五年来研究院老师共承担重点研发项目3项:
重点研发项目
[1]《全球变化人口与经济系统风险形成机制及评估研究》
项目聚焦气候变化和人口与经济系统变化的共同驱动下的全球变化风险,围绕气候变化的预估与诊断,构建了全球30公里气候要素及极端气候指标数据集,预估了全球不同升温背景下极端气候的变化趋势,阐明了气候变化的危险机理。围绕人口与经济系统的脆弱性和暴露性预估,阐明了全球变化风险的成害过程。项目首席科学家为史培军教授。
[2]《大都市区多灾种重大自然灾害风险综合防范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项目聚焦大都市巨灾高敏感区,针对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我国大都市区灾害风险形势复杂严峻,以沿海大都市人口密集区、长江沿岸重要经济区、新兴城市群 规划区为重点,开展多灾种重大自然灾害综合风险防范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首席科学家为刘连友教授。
[3]《不同温升情景下区域气象灾害风险评估》
全球变暖导致的气象灾害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均呈显著增加趋势,中国地处东亚季风区,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和气候特征决定了该区域气象灾害频发,是世界典型的“气候脆弱区”。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区域气象灾害的演变规律及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已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科学问题。深入研究温升情景下气象灾害对社会经济和 生态环境的影响过程与机制,预估不同温升情景下(2.0℃及以上)区域气象灾害风险,有利于提高国家对气候变化的综合应对及防范能力,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项目首席科学家为张强教授。
科学研究
近五年来代表性成果
代表性论文:史培军教授的国际合作团队在“自然”发表论文《城市:构建网络 共享规划 加强巨灾应急能力》,影响世卫组织全球健康风险的管控对策。
图 | 《城市:构建网络 共享规划 加强巨灾应急能力》
科学研究
近五年来代表性成果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以北京师范大学、民政部国家减灾研究中心等为主要完成单位的“综合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与重大自然灾害应对关键技术研究和应用”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图 | 史培军教授主持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在服务国家重大科技需求方面,研究院于2018年编写了《中国自然灾害状况及其在全球的位置》,成为党中央决策自然灾害防治九项工程的重要支撑材料。2019年以来,研究院承担了全国第一次综合自然灾害风险普查工程立项及总体方案设计,为国务院普查办公室技术组组长单位和评估组组长单位;承担了全球自然灾害数据库建设,定期发布《全球自然灾害风险评估报告》;在2021年度“5.22”青海玛多地震灾害和河南暴雨洪涝灾害的灾后调查与损失评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扩大了国内外影响力。
3、在国际合作方面,牵头发起了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未来地球计划-综合风险防范(IRG)核心科学计划,组织实施了教育部-国家外国专家局创新引智基地“综合灾害风险管理”,并于2019年获批滚动支持。研究院负责亚太科学与技术咨询委员会秘书处,为联合国减灾办公室(UNDRR)亚太科学与技术咨询委员会(AP-STAG)常设执行机构。主办国际期刊《国际灾害风险科学学报》,获“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等荣誉。
四、未来展望
研究院将立足国际科技前沿领域,进一步加大人才培养与人才引进力度,转变发展思路,优化管理体制,整合研究团队,以科学研究带动人才培养,以学科建设带动学科发展,充分发挥减灾院专业优势,为国家在防灾减灾领域、碳达峰与碳中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以及全国第一次综合灾害风险普查工程等重大科技需求,提供科技支撑。
国家重大需求为研究院发展提供了战略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