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环境系统可持续性研究中心

English Version

个人简介

研究方向

小组动态

教学工作

科研工作

培养学生

社会服务

奖励情况

工作经历

学习经历

学术论文

招生方向

个人相册

个人简介

何春阳教授

        :何春阳
        :教授
        :综合自然地理学
研究方向:综合自然地理学、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和城市景观可持续性
招生专业:自然资源(070520)(详细招生信息

招生方向土地资源与区域发展
        
http://chess.bnu.edu.cn/faculty/hcy/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新街口外大街19号,北京师范大学地表过程与资源生
                     态国家重点实验室,100875
        
hcy@bnu.edu.cn

何春阳(1975年-),男,四川射洪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012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013年)和北京市委组织部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项目获得者(2008年)。北京师范大学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自然资源学院土地资源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资源持续利用与减灾专业委员会主任。主要从事综合自然地理学、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和城市景观可持续性研究。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中国自然资源学会优秀科技奖。还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和"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

1998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地理科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200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资源科学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2002年在加拿大西安大略地理系GIS工程与应用实验室从事访问研究。2005至2007年国家公派在日本京都大学防灾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

2000年以来,先后主持国家级项目多项,出版学术专著5部,发表学术论文180多篇。其中SCI/SSCI收录论文近100篇,EI/ISTP收录论文16篇,CSCD收录论文近70篇。相关学术论文目前已经被SCI/SSCI他引3308次,单篇最高引用362次;被CSCD他引近1400次,单篇最高引用140次;被Google Scholar他引9000多次,h指数55,单篇最高引用518次(2021年3月检索)。

近年来基于"格局-过程-影响-可持续性"的地理学综合思想,采用"多数据复合、多模型耦合和多尺度综合"的研究思路,通过野外观测、遥感分析和模型模拟等技术手段,在提高城市景观监测精度、改善城市景观模拟能力和量化城市景观影响程度三个方面取得了系统性的创新成果。一是多数据复合,集成长时间序列夜间灯光数据、植被指数数据和地表温度数据,发展了基于夜间灯光数据的城市景观监测新方法,使植被稀疏的干旱地区的测量精度提高了10%以上,被写入了遥感教科书。二是多模型耦合,综合系统动力学模型、元胞自动机模型和共享社会经济路径,发展了多尺度城市扩展过程模型,改善了城市景观模拟能力,被选入全球代表性城市空间模型。三是多尺度综合,在典型区、城市群和全球三个核心尺度上同时量化了中国城市景观的生态环境影响,发现了自然栖息地损失和城市环境退化的科学事实,被联合国特别报告引用。

 

中国地理学会  中国生态学会  美国地理联合会 AAG  美国国际景观生态学会(US-IALE  国际土地项目(GLP)  IGARSS国际会议

 
 

点击进入讲座列表

请输入密码: 

北京师范大学  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何春阳老师  版权所有©2013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12号京师科技大厦B座1212
最后更新:2021-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