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健康地理学青年学者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成功召开

发布日期:2024-05-30   |  浏览次数:

5月24日-26日,2024年健康地理学青年学者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召开,会议主题为“多源数据与多元方法在健康地理学研究中的应用”。来自全国50余所高校与科研院所的161名专家学者与研究生齐聚南国北师,共同探讨健康地理学研究的新机遇、新定位与新范式,促进健康地理学领域研究的繁荣发展。本次会议由中国地理学会健康地理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健康城市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承办和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协办。



2024年健康地理学青年学者论坛合影

开幕

5月25日上午,开幕式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国际交流中心举行。中国地理学会健康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杨林生研究员,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健康城市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王兰教授,国际地理联合会环境与健康分会前任主席、加拿大女王大学地理与规划系Mark Rosenberg荣休教授作开幕式致辞。开幕式由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程杨教授主持。

特邀报告

开幕式后,会议邀请加拿大女王大学Mark Rosenberg荣休教授,华中师范大学龚胜生教授,加拿大女王大学地理与规划系Maxwell Hartt副教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王兰教授,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周素红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教授、全球变化与公共健康研究中心田怀玉主任分别作主题报告。特邀报告环节分别由杨林生研究员和程杨教授主持。



中国地理学会健康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杨林生研究员主持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程杨教授主持

Mark Rosenberg教授进行了题为“Does Health Geography have a Future?”的报告。他指出过去40年,健康地理学已经从早期的医学地理学发展成为地理学重要分支学科。健康地理学者开展了大量案例研究,并引入社会理论,利用最新的定量和定性方法来分析健康水平和医疗资源的空间差异,并服务于公共政策的制定。然而,健康地理的研究往往缺乏因果关系的证据。他提出为促进健康地理学的发展,需要开展的三项关键变革:构建新的城市模型;开展长时间序列的队列研究;关注健康水平低且医疗资源获取不足的脆弱人群。



加拿大女王大学荣休教授Mark Rosenberg作大会报告

龚胜生教授的报告题目为“中国历史医学地理学的回顾与前瞻”。他详细介绍了历史医学地理学的概念与学科体系,回顾了中国历史医学地理学的形成过程和研究进展。他指出中国历史医学地理学者的重要任务在于完善学科体系、巩固理论基础、壮大研究力量、创新研究方法和发挥应用价值。在此基础上,龚胜生教授还就中国历史医学地理学研究提出了围绕以人为本、聚焦人地关系、揭示时空规律、牢记经世致用使命等四项重要原则。



华中师范大学龚胜生教授作大会报告

Maxwell Hartt副教授分享了题为“A New Era of Urbanization: Population Aging in Shrinking Cities”的报告。他首先阐述了全球范围内,人口老龄化和城市收缩已成为普遍现象。报告进一步分析了人口、财政收入、公共服务需求、公共服务质量等城市要素之间的关系,强调了城市规划需要应对人口减少和老龄化带来的挑战。他呼吁健康地理学者就城市收缩与人口老龄化的交互作用开展更多研究、规划与行动。



加拿大女王大学Maxwell Hartt副教授作大会报告

王兰教授以“健康城市科学与循证规划实践:从认知到干预”为题进行了大会报告。王兰教授强调了将健康地理研究融入城市规划设计的意义与重要性,从理论框架、实验设计、规划方案等方面介绍了健康城市规划的循证实践的丰富案例。她指出,推进健康城市科学研究与规划循证实践能够促进城乡规划学科的健康导向升级和规划行业创新,进而推动城镇化健康转型发展。



同济大学王兰教授作大会报告

周素红教授的报告题目为“城市健康:中国地理学者的行动与挑战”。周素红教授首先回顾了近年来城市健康地理研究的新动向,指出了研究多元化的特征。她认为未来城市健康地理研究在尺度匹配、尺度效应、时空匹配、路径探索等四个方面存在挑战。最后,周素红教授对健康地理研究进行了前瞻性的深刻思考,为相关领域的学者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中山大学周素红教授作大会报告

田怀玉教授以“数学模型认识传染源的演变和传播”为报告题目,介绍了将大数据与机器学习模型应用于健康地理学研究的前沿方法。他分享的研究案例通过气候环流物理模型预测了气候变化对登革热震荡周期的影响,并预测了人类干预活动对登革热防控工作的效果。田怀玉教授的报告展示了多源数据和多元方法在健康地理学研究中的独特优势。



北京师范大学田怀玉教授作大会报告

最后,杨林生研究员就大会报告进行了总结,他指出健康地理研究应聚焦地理视角,探究健康现象与事件。近年来,环境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已成为我们不可忽视的关键议题。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一挑战,我们需要紧密结合国家的实际需求,深入开展相关研究。此外,借助AI和大数据等先进技术能有效推动健康地理研究的发展,为构建美丽中国和健康中国提供有力支撑。

分会场

5月25日下午至5月26日上午,会议分会场进行了93个学术报告交流,围绕环境暴露与疾病地理、建成环境与全龄健康、居民时空行为与健康、历史医学地理、疗养地理与健康城乡建设、健康资源空间配置与优化、健康生活方式与老龄地理等议题设七个分会场。分会场学术氛围浓郁,与会者讨论热烈,充分展现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环境暴露与疾病地理分会场由贾鹏、黄蕾、李小平、许艳青召集,分别由李小平、宋飏、迟登凯主持,贾鹏、宋超、何进伟评议,来自10个单位的师生进行了19个学术报告。报告聚焦污染物等环境要素的测度、环境要素的健康效应、健康结果的空间分布等议题,与会者围绕多种数据、方法和既有实践结果展开交流讨论。



环境暴露与疾病地理分会场合影

建成环境与全龄健康分会场由刘晔、冯建喜、谢波、杨浩然、尹杰、罗勇军召集,分别由刘晔、冯建喜、史源源、陈静主持,谢波、杨浩然、尹杰、郭华贵评议,来自16个单位的师生进行了22个学术报告。报告围绕绿地、街道网络特征等建成环境要素,关注儿童、老年人、肥胖人群等群体,广泛探讨建成环境与身体和心理健康结果间的关联及作用机制。



建成环境与全龄健康分会场合影

居民时空行为与健康分会场由马静、尹春召集,分别由尹春、张琳主持,马静、孔卉评议,来自6个单位的师生进行了11个学术报告。报告探讨了地理环境暴露、居民的时空行为、居民满意度和健康等要素间的关联效应。



居民时空行为与健康分会场合影

历史医学地理分会场由张涛、李孜沫、王莹莹召集,分别由李孜沫、李桢主持,张涛、李孜沫评议,来自3个单位的师生进行了9个学术报告。报告针对我国多个历史时段、多地区、多病种的疫灾研究进行分享与交流。



历史医学地理分会场合影

疗养地理与健康城乡建设分会场由周佩玲召集,由周佩玲主持,杨梦琪评议,来自7个单位的师生进行了7个学术报告。报告内容涉及不同尺度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健康效应或健康结果等研究。



疗养地理与健康城乡建设分会场合影

健康资源空间配置与优化分会场由曹凯、姚申君、严祥、陶卓霖召集,分别由严祥、陈鹏飞、张雨萌、姜玉培主持,姚申君、田玲玲、幸丽君评议,来自17个单位的师生进行了25个学术报告。报告围绕医疗设施、养老机构、体育设施等健康资源,关注全龄人群或老年人等脆弱人群,从可达性、医联体、跨境医疗等多个视角展开讨论。


 


健康资源空间配置与优化分会场合影

健康生活方式与老龄地理分会场由杨梦琪、郑重召集,分别由杨梦琪、陈奕毅主持,冯志昕、郑重评议,来自5个单位的师生进行了10个学术报告。报告关注老年人脆弱群体,探讨智慧化环境、地区经济、基础设施、日晒时间等自然和社会环境与老年人健康或幸福感之间的关联。



健康生活方式与老龄地理分会场合影

健康地理教育沙龙

5月26日上午10:30-12:00,举办了以“健康地理教育”为主题的沙龙环节,由华中师范大学龚胜生教授主持,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杨林生研究员、华中师范大学张涛博士、陕西师范大学李小平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杨浩然教授、中山大学冯志昕副教授、武汉大学贾鹏教授、武汉大学谢波教授、东北师范大学宋飏正高级实验师、南京大学冯建喜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程杨教授分别就9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健康地理课程设计、教材选用及授课方式等内容进行了交流,共同为提升健康地理学教育质量献计献策,并形成了共识和未来工作方向。



沙龙主持人和嘉宾合影

2024健康地理学青年学者论坛是健康地理学领域青年学者的一次盛会。会议的成功举办得到与会师生的高度肯定,并达成共识未来将持续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