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会特邀报告人详细介绍

发布日期:2019-12-19   |  浏览次数:

陈发虎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兰州大学特聘教授,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曾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中国青年科技奖、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等,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负责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2005-2013),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长期从事粉尘黄土记录、晚第四纪环境演变、气候变化、环境考古、史前文明演化与气候环境变化相互作用研究。目前从事气候环境变化与丝路文明兴衰、史前人类定居青藏高原的历史过程和动力机制、亚洲全新世夏季风变化和西风气候变化模态等方面的研究在Nature、Science、NCC、NC、PNAS、ESR、SR、QSR、《中国科学》等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530多篇,其中SCI论文300多篇,总引用20500多次,被SCI刊物引用11000多次,H指数52,研究成果入选教育部自然科学十大进展,获12项省部级科技奖(含一等奖6项),获2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均为第一完成人)

于贵瑞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特聘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1998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及国家人事部首批“引进海外杰出人才计划”, 2002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担任多家国内国际刊物的执行主编、副主编。兼任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CNERN)综合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陆地生态系统通量观测研究网络联盟(ChinaFLUX)理事长,亚洲通量网络(AsiaFlux)主席等学术职务。近二十年来,致力于中国生态系统观测研究野外台站网络建设、联网观测实验及综合科学研究事业,着力推动生态学、自然地理学与全球变化科学的交叉融合,开拓生态系统生态学、环境生态学和生态地理学等新兴学科。在SCI期刊发表论文300余篇,在CSCD期刊发表论文270余篇。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排名第八)、二等奖2项(排名第一)。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科学中国人年度人物等多项荣誉奖。

朱永官,研究员,1967年8月生于浙江桐乡。2002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989年毕业于浙江农业大学,获学士学位,1992年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所获得理学硕士学位,1998年获得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环境科学博士学位;2019年11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3月至2002年1月先后在英国女王大学,帝国理工学院和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学习和工作。2001年入选中国科学院“引进海外杰出人才计划”,2002年回国工作,曾任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所长(现任党委书记)。长期从事环境土壤学研究,在污染效应和控制原理(特别是砷和抗生素等)、环境微生物生态学和多尺度生物地球化学耦合机制等领域做出了系统性的创新工作。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和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等。主要研究成果于2009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等(第一完成人)和2013年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农业科学奖。先后获得留学回国成就奖,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科学院“杰出青年”,福建省杰出科技人才奖,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等。至今已在国际主流刊物ScienceNatureNature MicrobiologyNature PlantsPNAS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2016-2019年连续四年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

张立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获2019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主要从事GIS时空分析、遥感图像/点云处理等方面的研究。与合作者一起,在人类健康与环境时空分析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研究进展,研制了首款无创、远程、可靠和价格低廉新生儿黄疸筛查和时空分析App系统,建立了遥感大数据分割、分类、目标探测和三维重建一体的智能处理技术体系,获得了重要的实际应用。研究成果先后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Nature Sustainability(2019年11期的封面论文)、ISPRS J PHOTOGRAMM、IEEE TVCG/TMM/TGRS、ICCV等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和计算机视觉顶级国际会议上,被Nature、SciencePNAS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他引。先后荣获: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2018,排名第一)、测绘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16,排名第一)、美国摄影测量与遥感协会ASPRS最佳学术论文奖(2015)、人工智能最高奖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创新奖一等奖(2014,个人奖励,当年唯一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