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专著作为科学研究成果的重要载体,不仅反映了学科领域的最新进展和前沿动态,也体现了作者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它不仅为学术界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也为相关领域的实践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学术专著是学术交流的重要媒介,展示作者的研究成果和见解,提升作者的学术水平和职业声誉。撰写专著需要对已有知识和经验进行全面梳理和升华,要求作者具备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对作者的专业水平和学术素养的提升有显著作用。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学术年会以提升师生科学研究水平,促进科研工作高质量发展为目标。近年来,学部教师在地表过程、资源生态、灾害风险、区域可持续发展等领域出版了一系列学术专著。为进一步加强师生研究进展的深入交流,让更多的教师了解学术著作出版的过程,促进科研成果的出版,2024年学术年会将举办“学术专著成果分享及出版经验交流”专题会议。
一、专题会议时间及地点
时间:2024年12月7日下午13:30
地点: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学堂B1第3报告厅
二、专题召集人
蒋卫国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
张光辉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
于德永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
三、专题内容
聚焦高质量学术专著,介绍学部教师近期出版的学术专著成果,邀请Springer、科学出版社等出版商交流出版经验。
报告一: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成果的凝练与专著出版
报告人:江源 教授
报告简介:水生生物监测与水生态安全保护,是水生态和水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在自然条件多样、人为影响广泛的复杂环境中,水生生物监测和水生态系统健康管理应依据自然生态系统的特点和规律,实施分区和分类管理。报告拟围绕水生态系统健康评估和水生态分区,分享“十一五”到“十三五”期间,从野外水生态调查到水生态健康评估和水生态分区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应用,总结成果凝练中的经验与体会。
相关著作名称:
《流域水生态功能分区——陆水耦合的地理生态分区理论与实践》
《土地利用的水生态影响与流域空间管理》
《中国重点流域水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东江河流生态健康评价研究》
报告二:中学地理教科书研究丛书介绍
报告人:王民 教授
报告简介:自2019年开始,中国地图出版社陆续出版《中学地理教科书研究丛书》,共12册。该丛书总结了王民教授40年在地理教科书研究、编写与国际交流的主要成果。本报告重点介绍地理教科书发展与演变、中国与德国地理教科书审查与合作、地理教科书难度国际比较等。
相关著作名称:
1.《中国中学地理教科书发展与演变研究(1902-2019)》
2.《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中学地理教育动态研究》
3.《国外地理教科书有关中国地理与国家形象的比较研究》
4.《中学地理教科书内容体系研究》
5.《中学地理教科书图像系统研究》
6.《中学地理教科书作业系统研究》
7.《中学地理教科书评价研究》
8.《中学地理教师教学用书研究》
9.《中学地理地理教科书结构研究》
10.《中学地理教科书探究活动研究》
11.《基于OECD课程内容图谱的地理内容领域与能力框架研究》
12.《中小学理科教材难度国际比较研究(高中地理卷)》
著作简介:《中学地理教科书研究丛书》共12册,包括三个方面:地理教科书历史与发展研究、地理教科书内容与编写研究、地理教科书评价与教师用书研究,对中学地理教科书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研究工作跨度从1982年—2014年,王民教授作为主编参加了7次地理教科书编写(三次初中教科书、四次高中教科书),在首届全国教材评比中获得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多次获得省部级及以上高等教育成果奖、基础教育成果奖等;参加教育部与德国开展的地理教科书交流合作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子项目“高中地理教科书难度的国际比较研究”等。
报告三:尝试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空间
报告人:周尚意 教授
报告简介:地理学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是从其空间格局入手的。空间格局的概念比较抽象,实际上就是要素的空间关系。而阐释或指导这种空间安置的道理就是文化,二者加在一起,就是文化空间。中国古代流传下来很多关于空间安置的知识和道理,其中蕴含着关于多种关系的长期思考,这些关系涉及到人与自然、人与物、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未知力量,而梳理这些思考,发掘其中的仁心和智慧是《伟大的中国传统文化空间》的目的。报告将以此书数年写作历程为例,汇报作者的认识和反思过程。
著作简介:《伟大的中国传统文化空间》围绕中国传统文化的“地理模式”,对相关知识进行了串联介绍,具有多学科的启发意义,为读者提供了从地理科学的空间视角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和文化传承的思维模式。
报告四:景观服务与区域可持续性评价
报告人:于德永 教授
报告简介:景观是由生态系统构成的镶嵌体,景观服务是指特定的景观格局提供的满足人类需要或福祉的各类生态产品的能力。景观服务采用空间显式的方式阐明景观格局和生态系统服务的关系,可以实现景观生态学的格局-过程经典范式和到可持续科学的生态系统服务-人类福祉范式的精确对接,能够架起景观生态学研究与可持续发展政策制定之间的桥梁。景观服务的管理与优化有利于弥补科学家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隔阂和鸿沟,促进多学科、交叉学科和跨学科的研究。
著作简介:《景观服务与区域可持续性评价》选择自然景观、半自然景观、农业景观和城市景观,从多尺度、多方法、多维度角度系统开展了生态系统服务测量、相互作用关系、动态变化的驱动机制和区域/景观可续性评价等方面研究,最后就景观可持续科学的学科体系、主要研究问题和景观可持续性实现的方法途径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报告五:人-地系统动力学模型的研发与专著出版
报告人:丑洁明 教授
报告简介:人-地系统动力学模式耦合问题,是目前科学界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人-地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构建发展与应用》一书,集合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的“人-地系统动力学模拟团队”的科研成果,成功地将地球系统模式(Earth System Model,简称ESM)和综合评估模型(Integrated Assessment Model,简称IAM)两类模式双向耦合起来,初步实现了以人类活动为主的社会经济模式与自然动力方程求解的地球系统模式双向耦合运转,创新性地初步解决了这一具有挑战性的科学难题。报告分为三部分内容:《人地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构建发展与应用》的成书过程;人-地系统动力学模型研究进展和科学创新;合作出版专著的一点体会。
著作简介:本专著是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的“人-地系统动力学模拟团队”的科研成果。以人-地耦合系统模型的构建为主线,全面介绍相关研究,探索了气候变化对经济系统影响的机理途径及其评估方法,新构建了“气候-经济模型”,探求了人-地系统动力学模式双向耦合的方法,解析了人-地系统模式双向耦合的时空匹配原理;在耦合气候系统模式ESM基础上,尝试加入描述社会经济发展和气候变化影响的模块,初步实现了地球系统模式ESM与经济模型DISE模型的双向耦合,成功完善和发展为综合的人-地系统模式HESM1.0版;并利用耦合模式分析地球系统内部变化的机理以及经济发展等对环境的敏感性,从而预测未来的可能变化趋势;最后对不同国家集团的气候变化的历史责任进行归因分析。本书的成果还为下一步两类模式耦合模拟运行以及评估影响开拓了路径。
报告六:《全球森林氮沉降—空间变化、效应与管理》内容介绍与经验分享
报告人:杜恩在 教授
报告简介:作者联合领域内知名学者,历经3年时间对全球森林氮沉降格局、生态效应以及管理措施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梳理,相关成果于2023年10月在美国学术出版社出版。该书为林业科学、生物保护、全球变化、环境管理等相关领域的学者、研究生及政策制定者提供了重要的专业参考资料。本报告将对该著作的主要内容进行介绍,并分享著作出版过程中的经验体会。
著作简介:人类活动深刻改变了全球氮循环过程,作为全球氮循环的重要环节,大气氮沉降的时空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受到广泛关注。《Atmospheric Nitrogen Deposition to Global Forests: Spatial Variation, Impacts and Management Implications》系统总结了全球森林氮沉降监测与模拟、氮沉降增加的生态与生物地球化学效应、森林生态系统对氮沉降削减的响应以及高量氮沉降背景下森林生态系统管理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联合国环境署国际氮素管理系统(INMS)主任、国际氮倡议组织(INI)前主席Mark Sutton教授为本书作序并给予高度评价,他指出:“本书为《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实施提供了科学依据,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森林管理和活性氮减排提供了重要科学支撑”。
报告七:科学专业出版支撑现代科技新发展
报告人:王静 科学出版社副总编辑
报告八:Springer英文图书专著出版及出版业态的未来
报告人:樊丽彬 Springer Nature应用科学图书部图书出版执行编辑
四、专题事务联系人
陶志颖:010-58805486 taozhiying@b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