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经济地理课程群联合实习顺利完成

发布日期:2024-11-17   |  浏览次数:

2024年11月9日,在朱华晟、宋金平老师的组织带领下,地理科学学部经济地理学(励耘班)”“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企业地理学(硕士研究生)”等课程联合开展了为期一天的短途实习参加实习的有来自地理科学学部和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的50余名学生。

本次实习是北师大人文地理实践教学改革获批“北京高校虚拟教研室”试点之后的第八次野外实践活动,主题为“产业转型与区域经济重塑”,主要考察以首钢园为代表的产业园区演化发展,旨在通过实地调研,关注产业发展转型的经验,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提出、分析并解决区域产业经济发展问题。本次实习特别邀请了“首钢工匠”姜金玉女士现场讲解。张杰、汪泳杞、黄珮欣三位助教负责前期准备与协调等后备支撑工作。



实习路线和途径点

一、沿途观察——产业集聚与业态更新

在前往首钢园的途中,老师们引导学生们观察沿线地标与景观,并为同学们介绍产业变迁动态。途经的中关村西区作为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凭借其在地理位置、科教资源、创新环境和基础设施等方面所具有的优势,吸引了大量高新技术企业和人口在此集聚,推动了区域创新网络的形成与发展。随着中关村西区不断发展,周边地区的商业环境和服务需求也迫切需要升级,当代商城和双安商场为了适应数字经济时代商业竞争正在大刀阔斧地更新改造中。



教师沿途讲解

二、实地考察——产业转型与首钢故事

首钢园位于北京长安街西延长线与永定河绿色生态走廊交汇处,曾为中国北方钢铁工业的重要基地,后因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需要,首钢集团实施了战略性搬迁。到达首钢园后,首钢工匠姜金玉女士带领同学们参观水下展厅、3号高炉以及大跳台,并深入了解首钢园的历史变迁与产业转型情况。

(1)首钢第一站:水下展厅——历史发展的宏伟篇章

在水下展厅,姜金玉女士介绍了首钢园区的历史和发展,以及园区在冬奥会期间的转型与利用。首钢发展历程见证了中国工业的变迁,从最初的重工业基地到现代服务业的转型。

首钢集团成立于1919年,是中国最早的股份制公司之一。其经历了军阀战争、日本侵略、国民党统治等时期,直至解放后迅速恢复生产,支援新中国建设。曾受到多位国家领导人如毛主席、周恩来总理等给予重要指导和支持。而为了2008年奥运会的顺利举行与疏解非首都功能,首钢从北京搬迁至河北唐山曹妃甸新区。在经历了留守停产的时光之后,2016年,北京冬奥组委入驻园区,依托原有的工业遗产,进行了体育设施的改造升级,为园区注入了新的活力。



参观首钢园水下展厅

(2)首钢第二站:3号高炉——产业转型与城市更新

同学们在讲解员带领下从3号高炉一侧的钢铁舷梯登上40米平台,大型设备令人叹为观止。3号高炉在保留工业特色基础上,被改造成一个城市化的多功能空间,可以举办展览、展会、文化交流等活动。承载着铁色记忆的3号高炉,在厚重历史氛围中蜕变新生,向大家诉说着百年首钢的钢铁记忆。



首钢园内留存下来的3号高炉

3号高炉是首钢第一座炉容超过2500立方米的现代化大型高炉,从1959年5月竣工投产,到2010年12月冶炼最后一炉铁水后停止生产,是一座对北京乃至中国钢铁工业发展有重要贡献的“功勋高炉”“明星高炉”,也是中国最长寿的高炉之一。随着首都城市的发展和环保要求的提高,首钢于2005年开始实施搬迁、‌结构调整和环境治理方案。‌2010年底,‌首钢北京地区涉钢产业搬迁停产,‌老厂区停产,‌首钢园定位为“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传统工业绿色转型升级示范区、‌京西高端产业创新高地、‌后工业文化体育创意基地”。2017年3月1日,3号高炉改造项目正式启动,改造后的3号高炉成为首钢最具特色的展览展示中心。首钢园成功地将工业遗产与现代城市发展相结合,将旧工业区转变为具有活力的城市空间,这一转变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是积极的,“北京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首钢的转型和发展不仅体现了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历程,‌也展示了传统工业绿色转型升级的成功案例。



师生与讲解员交流



老师为学生答疑解惑

(3)首钢第三站:大跳台——产业转型后的华丽转身

乘坐号称“冠军之路”的斜挂电梯,师生们达到冬奥会地标之一的大跳台。在大跳台上,姜金玉女士介绍了大跳台的建设历程与工业遗产的再利用,包括如何克服技术难题,如何将工业设施转化为体育设施,以及如何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保留和利用原有的工业建筑结构。

大跳台的建设,不仅是体育设施的建设,更是产业转型和区域发展的战略举措。通过利用首钢工艺,将原有的工业设施和空间转化为新的文化、体育和科技产业的集聚地,不仅保留了工业遗产的独特风貌,还赋予了它们新的功能和活力,实现了从传统工业到现代服务业的转变。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和体育赛事,首钢园成功地将工业遗址转变为城市更新和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首钢园内的大跳台



大跳台上学生们做讲解记录

讲解结束后,实习队伍于六工汇购物中心开展分组实习,同学们自行对首钢园进行观察与调研。

三、返程交流——区位选择与产业集聚

在返程途中,师生们深入探讨了首钢的区位动态与城市发展的关系。老师鼓励学生们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观察和分析城市中的各种经济活动和空间布局,提升区域认知与地理实践力。学生们从园区、城市、区域等多个尺度分析了钢铁产业在区域发展中的历史角色,以及城市发展及功能定位变化 ,如何影响钢铁产业的布局和迁移。

四、实习调研——同学调研笔记摘录

我和伙伴们调研了首钢园中的六工汇购物中心。铝板和玻璃幕墙的外观和方方正正的外表体现出这座建筑简约实用的风格,在厚重的工业建筑群中有种别具一格的轻盈感。这座购物中心的内部屋顶采用大面积的菱形玻璃天窗,简约大气。楼间设有跨层楼梯,并用大面积的绿植点缀,深化了休闲娱乐的轻松氛围。购物中心内有多家咖啡饮品商店,四周设有座椅和餐桌,安静整洁,体现出购物中心较强的社交属性及功能。一楼大厅展出了多家新能源汽车品牌,如比亚迪,零跑汽车,蔚来,理想,SMART,广汽埃安等,打造了京西唯一的汽车展厅集群,成为汽车爱好者的打卡体验地。相对于三里屯、太古里等购物商圈,六工汇购物中心的体验氛围明显不同。它将工业建筑和城市更新相结合,运用现代的建筑设计语言,永续了首钢型格,是参观打卡和休闲体验式消费的完美融合,是重工业和现代商业的对话。

——薛卓妍

通过对首钢园六工汇购物广场业态调查,我观察了购物广场内各层商铺的种类、分布并观察了商场整体的客流量。认为该购物中心目前以电车销售、餐饮、儿童娱乐为主要卖点,1层的华为、比亚迪、理想等电车销售店十分瞩目,商场内随处可见的玩具售卖机以及动漫装饰也是一大亮点,表明该商场主要是为附近的居民提供假日休闲娱乐(尤其是吸引家庭顾客和儿童),同时兼顾周边商务人士的生活需求。但该购物中心即使在周六中午客流量也不高,尤其是1层的电车销售店客流量较低,许多餐厅的上座率也不高,可能与周边人口密度较小、居民区与商场距离较远有关。这表明该商场仍然需要调整业态,更好地兼顾工作日的商务客流和节假日的家庭休闲客流。

——莫凯俊

在北京冬奥会的赋能下,首钢园区实现了从传统工业基地向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的成功转型,成为全球奥林匹克运动推动城市更新的经典案例。赛事前后,首钢园通过奥运场馆及文化空间等设施的改造升级,重塑了空间结构,并逐步形成了新业态。这一过程不仅推动了首钢园区经济转型与发展,同样重构了园区的地方性。首钢园在改造过程中,园区内的钢铁生产文化符号并未被舍弃,而是与现代体育和奥运文化有机结合,共同塑造了园区独特的新地方性。例如,园区内售卖的文创产品巧妙融合了冬奥元素与钢铁元素,既延续了工业记忆,又展现了冰雪运动的活力,彰显了园区多元的文化标签。这种创意结合不仅保留了工业时代的历史印记,还为园区注入了现代感,形成了集工业、体育、文化于一体的丰富地方性,进一步强化了首钢园在后奥运时代的独特身份。首钢园通过基础设施升级、空间功能重塑和文化符号的创新融合,构建出独特的地方性。这一转型模式为全球老工业区更新提供了典型范例,使首钢园区在后奥运时代成为了集产业、文化、旅游于一体的复合型地标。

——韦祎



图9 学生调研图片合集



师生在首钢园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