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第二次青藏科考之土壤风蚀与生态效应科考队圆满完成2020年科考工作

发布日期:2020-09-02   |  浏览次数:

2020年为第二次青藏科考任务三专题6“土壤质量变化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实施第二年,土壤风蚀与生态效应科考队在2019年对青海湖-柴达木样带野外科考的基础上,于2020年8月2日-2020年8月23日完成了对藏北青南江河湖源区样带的土壤风蚀与土壤质量及土壤质量与生态效应野外调查和采样。

今年的联合科考小组由专题6之“土壤风蚀与土壤质量变化”子专题(简称土壤风蚀科考组)和“土壤质量变化与生态效应评估”子专题(简称生态科考组)的24名师生组成,伍永秋教授任领队,黄永梅、鲁瑞洁、谭利华任副队长其中土壤风蚀科考组由16名队员组成,包括伍永秋、邱维理、张春来、程宏、鲁瑞洁、谭利华、李京燕七位老师,边凯1名博士生,以及蒋宁、赵晓萌、赵瑾、马罗、胡莞洁、丁志衡、张亚静、胡慧文8名硕士生;生态科考组由8名队员组成,包括黄永梅、陈锡云两位老师,任梁、霍佳、吕东威、王源源、钱雪雪5名硕士生,以及索旌尧1名本科生。下图为2020年8月2日联合科考小组于西宁市湟中区的合影。




联合科考小组于2020年8月2日在西宁南川河河谷的合影




联合科考小组24人2020年8月1日在西宁完成集结,8月2日乘坐9辆越野车从西宁出发,野外科考共计21天、行程约7500公里。科考队的调查路线是西宁-贵南-兴海-玛多-玉树-囊谦-丁青-索县-那曲-班戈-尼玛-改则-革吉-日土、拉萨-那曲-唐古拉山镇,最后从唐古拉山镇返回西宁。调查时科考队分为两个分队,一队为风蚀小队,主要任务为完成土壤风蚀调查并采集0-5cm表土;一队为土壤质量综合小队,主要任务为完成土壤风蚀调查并采集0-5cm表土的同时,完成无人机景观格局调查、植被调查,采集137Cs土壤样品、土壤质量样品、土壤容重样品等。科考队通过实地考察并采集土样,对青藏高原的地貌、土地利用与地表覆盖、植被类型与物种组成、风蚀程度等有了更深的认识。两个小队全程路线相同,但分工合作,各小队以40km为间距,互相穿插配合考察,使得科考效率大大提高。




调查路线与调查样点




第二次青藏科考之土壤风蚀与生态科考联合科考小组2020年野外调查完成了如下工作:(1)土壤风蚀组共调查168个样点,填写了土壤风蚀调查表185张,获得0-5cm表土样品191个,土壤质量样品170个,137Cs全样190个137Cs层样10组121个,土壤容重样79个,土壤微结构样74个,土壤风蚀表面粗化样品332个,拍摄照片约1500张;(2)生态组的植被调查共完成76个植物群落样方调查,采集了79个植物个体(共316个样品);完成无人机航拍316个航次,共收集超过10G地面影像,样地调查表79份,采集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样83个。联合科考小组采集的土壤样品分别在那曲市和西宁市寄出运回北京,两次寄出的土样总重1253kg,共打包49(含采样工具)。后期将进行相关的分析测试。

二十多天的科考之旅暂时告一段落。在这趟难得的旅程中,我们获得的不仅是手中沉甸甸、井然有序的样品,更是披荆斩棘的能力,行万里路的阅历,同甘共苦的情谊。我们一路上与世界屋脊密语,它诉说着它的故事,我们安静倾听,满心感悟。眼中是祖国大好河山,心中是中华未来宏图。不畏辛苦,雨中、冰雹中凛然前行,为的是最真实最准确的第一手样品,为的是探索清楚青藏高原的奥秘,为的是推进我国地理及资源事业的进步。每一个地理工作者兢兢业业的小步,成就了如今我国地理事业轰轰烈烈的一大步,这更是世界的无价财富。我们在路上……再会!





与冻融科考队在玉树会师




无人机给我们拍张合影




与那曲科技局和草原站工作人员座谈交流




与青藏所和北京大学专家座谈




本次科考队在昆仑山垭口




工作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