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21日上午,北师大基础教育地理学科共同体系列活动之“云端教研”活动成功举办。本次教研活动是本年度初中云端教研、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版)深度解读的第三次活动,特邀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地理专委员会副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党委书记段玉山教授作指导分享。活动由北师大地理学科共同体学术委员会主任、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版)修订组成员、地理科学学部周尚意教授主持,共有157位北师大附校的教师们通过云端相连,教研共享。
段玉山教授作指导分享
段教授以“初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与教学改革”为题,从课程改革背景与课程理念、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课程的内容变化、区域学习方法与跨学科学习等四个方面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进行了深度解读。
段教授首先对中国、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爱尔兰、新加坡等国课程目标进行比较,对比了各国课程标准结果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的差异,指出了以区域远近为主线方式编排课程内容的三种类型。
通过分析核心素养课程改革的全球浪潮,段教授指出,虽然英、法、德、日、澳大利亚等国以及欧盟、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DC)等国际组织的核心素养指标体系各有不同,但总体特征是重视文化学习、重视社会参与、重视自我发展三方面。同时,段老师以美国核心地理概念的变化、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主题形式的组织框架以及英国课程对地理学科中的关键概念和关键过程的关注等为例,梳理了各国学科内部核心素养指标体系的不同。他指出,我国部分中学地理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跑偏的原因可能是对学科本质、学科核心概念把握不足。
段教授详细解读了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这四大地理核心素养及其相互关系,阐述了四大核心素养的概念、内涵以及培养路径。他指出,“人地协调观”源于地理学核心论题的“人地关系”的育人价值;“综合思维”源于地理学性质的“综合性”的育人价值,以综合视角认识地理事象,培养学生用系统、整体、发展的角度看世界;区域认知强调培养学生初步具有区域分析能力,培养用区域、空间视角看世界;地理实践力则强调培养学生学会设计简单的考察方案,利用工具进行观察、观测等野外考察,以及设计简单的调查方案、利用问卷、访谈等形式进行社会调查。段教授强调,我们应围绕四大核心素养的落实,结合地理课程内容,通过学习过程与内容共同达成地理课程目标。
段玉山教授解读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在课程内容主要变化方面,段老师介绍了我国课程改革核心素养提出的背景,对比了《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与2011年版结构的异同,他指出,新课标围绕学生的认知修订课程内容,展现人类家园整体性和差异性特征两大部分,设置“宇宙—地球—地表—世界—中国”五大主题模块,展现由远及近的认识逻辑,突出地理工具与地理实践两条任务主线的贯穿。段教授具体介绍了五大主题的设计思路,同时分析了地理科学基础、自然地理、区域地理知识等相关条目的变动。
段玉山教授解读课程内容主要变化
在区域学习方法与跨学科学习方面,段老师指出,学生需要掌握区域分析、区域综合、区域比较和区域实践等区域地理学习方法,使用区域地理学习工具,以区域地理学习内容为载体,从区域地理学习的视角出发,学习地理课程。他认为基础教育也需跨学科交叉学习,体现不同的学习方法和路径。
在交流互动环节中,段老师就在线教师关于地图教学软件、跨学科主题学习及其课时等问题进行了解答。此次段玉山教授针对义教地理新课标的修订内容与变化所做的深度解读,较好地引导了教师们深入领会课标精神,理解课程标准,思考新课标对教学开展的新要求,为一线地理教师未来开展教学实践提供了较大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