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22至26日,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成功举办2022年学术年会,会议采用腾讯线上会议的方式,在北京校区和珠海校区同步举行。本次年会以“百廿地理 创新发展”为主题,以“交流新思想、分享新发现、谋划新发展、探讨新方向”为宗旨,分为大会主题报告、分会专题报告以及墙报展示交流三部分,会期连续5天。其中大会主题报告通过B站和寇享直播,学部师生以及来自校内外其他单位专家学者共5000多人参加会议。
地理科学学部部长宋长青教授致大会开幕词,他表示,过去六年来,地理科学学部学术年会已成为我校地理学及相关学科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吸引了校内外专家学者的积极参与,形成了较好的学术品牌效果。在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科百廿华诞之际,北京校区和珠海校区的地理人共襄盛会,一起回顾学科发展历史,展望学科发展前景,探索学科建设新思路、新方法、新路径,坚定育人和强国使命,齐心助力地理学迈向新一轮一流学科建设新征程。
学术年会主题报告环节邀请傅伯杰院士、王桥院士、史培军教授、刘宝元教授和宋长青教授分别作了题为“地理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环境遥感分析——以黑臭水体遥感监测为例” “青藏高原缺氧健康风险科考研究” “青藏高原的土壤侵蚀” “复杂地理系统认知”的特邀报告。五位专家的报告围绕年会主题,立足学科发展,聚焦前沿问题,响应国家需求,从可持续发展、环境遥感分析、青藏高原科考研究、复杂地理系统认知等多方面与听众深入交流,不仅分享了研究的新发现,探讨了学科的新发展,更指明了学术的新方向,启发更多的地理人在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中不断领悟、践行、创新。学术年会开幕式及大会主题报告由地理科学学部副部长蒋卫国教授主持。
“十四五”伊始,地理科学学部共获批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课题28项,为促进科研项目的申请和各学术团队的交流与合作,本年度年会特别新设“新获批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课题学术交流”专场报告会。会议邀请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李晓兵教授和王国强教授,第三次新疆科考项目负责人武建军教授和赵文武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青项目获得者丁瑞强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负责人董卫华教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负责人效存德教授、陈晋教授、张春来教授、徐同仁教授和吴秀臣教授等11位专家学者作专题报告,解读学科前沿,阐述项目目标和主要科学问题。
会议还设立了“黑土地保护与利用” “‘三极’变化与自然灾害”“环境健康与全球变化” “资源生态与可持续发展” “人地系统耦合与可持续发展” “青藏科考中的人文地理学问题” “地理智能计算与应用”和“遥感信息提取与应用”等8个教师专场报告会。报告围绕地理科学学部重点研究领域,聚焦学科前沿方向,针对国家需求、社会热点和技术难点,综合分析了全球变暖背景下“三极”地区的变化与灾害风险,探索了新形势下环境健康与全球变化领域的发展之路,多角度思考了资源生态及人地系统耦合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研究,提出了第二次青藏科考中人文地理学相关科学问题,探讨了人工智能与地理学深度融合的研究设想,分享了遥感信息提取与应用方面的技术与方法等。9个教师专题报告会共交流口头报告80个,总计2000多人线上参会。会议营造了浓郁的学术氛围,激发了学术思想碰撞,启发了研究视角和思维模式,分享了新技术和新方法,较好地推动了学科的创新和发展。
| |
为促进青年学子的科研训练和能力提升,年会还设立了“土地科学——诊断、模拟与影响”和“遥感大数据与地理信息智能挖掘”2个研究生学术专场,以及“科研训练与学术能力提升”1个本科生学术专场,共交流口头报告30个,总计500余人线上参会。研究生和本科生自设主题,召集和组织优秀学生报告,并对报告进行点评和打分投票,评选出“最佳报告奖”和“优秀报告奖”。为进一步加强学部师生研究进展的深入交流,大会还设立了学生优秀成果墙报展示交流模块,共征集墙报41份,经学生“线上投票”及专家“评委打分”,最终评选出20份优秀成果墙报,通过微信公众号在年会期间分批展示。学生专题会和成果墙报展示了学部学生的科研素养,促进了青年学子的学术思考,勉励了大家脚踏实地的科研态度,提升了大家勇攀科学高峰的热情。
疫情期间,此次年会连续线上举办5天,每天上午、下午和晚上都有报告专题会,为学部师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学术大餐,创造了多领域、多群体、多形式的学术交流机会,学部师生共同分享了最新的学术成果,探讨交流了科学新发现和技术新方法,凝聚起团结向上的科学力量,激发出无限的科研积极性和创造性。
“百廿地理 创新发展”,一代代地理人薪火相传,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在地理学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的新征程上,地理科学学部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地理学的高质量发展。未来学术年会将继续以建设地理学高端学术交流平台为使命,坚守初心,面向未来,努力做学科建设的助推器,为地理学走向世界贡献北师大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