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学部组织2024级本科生赴气象气候综合实习基地开展气象学与气候学课程实习

发布日期:2025-11-18   |  浏览次数:

20251115日,地理科学学部杨静老师、殷水清老师带领2024级地理科学(励耘)和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的39名本科生到气象气候综合实习基地开展课程实习,由李沈桐、周琴瑶、柳婧、李可盈担任助教。该基地位于北京南郊观象台,由北京师范大学与北京市气象探测中心于20213月支持建立。在实习基地,北京观象台专家杜传耀老师带领同学们系统学习了气象观测应用知识,包括国家标准气象站主要气象要素的监测内容及监测仪器的基本原理,并展开现场气象观测,深化了对理论联系实际的认识。



实习队伍在当天早上7点整抵达南郊观象台,杜老师为同学们细致讲解了无线电探空仪的工作原理,并结合当天的高空探测任务,带领大家了解探空作业的具体流程。到了715分,同学们亲眼目睹了探空气球的释放。老师向同学们介绍:“气球上升的速度可达每秒钟6-8米,并且目前探空仪还引入了北斗系统。”进入室内后,同学们在监测平台上查看了气球采集到的探空数据。杜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了气球连接着的传感器的大致构造,目前使用的探空仪设备及未来测试版本,以及如何测量温度、湿度等气象要素。



  


北京时间8点整是每日的全国天气会商时间,同学们聚精会神地听着各省市气象台关于近期寒潮天气过程的发言以及中央气象台首席和短期的总结,通过旁听天气会商,同学们进一步加深了对天气预报流程的理解。杜老师强调:“寒潮预警发布有严格的标准,只有24小时内最低温度降幅达到8℃以上才能发布寒潮预警。北京暂时还达不到寒潮发布标准,所以只发布了大风蓝色预警。”会商完成后,同学们体验了4D影厅,亲身感受了解变幻莫测的天气现象,一系列互动体验拉近了气象与观众的距离。



随后,杜老师带领同学们实地参观并细致讲解了气象探测中心自动观测站各种自动观测仪器,包括激光云雷达、激光测风雷达、激光能见度仪、气象现象仪等,并介绍其工作原理。同学们近距离观察并记录了观测仪器的工作原理和注意事项,也知悉了不同仪器如何利用传感器进行数据观测。杜老师还带领同学们在传统百叶箱前对干湿球温度计、毛发湿度计进行观测,让同学在学习每一种仪器原理的同时也还亲身体验了人工观测记录时期气象记录员的工作。最后,杜老师还向同学们介绍了风云一号至四号气象卫星的发展历程和功能用途。


  


  


  


观风云变幻,探究大气奥秘。同学们在南郊观象台的实习收获良多,不仅熟悉了传统人工观测时代的主要仪器及其操作方法,还深入了解了现代先进探测设备的工作原理。这次实习不仅加深了大家对学科意义和应用价值的认识,也为今后深入掌握课程知识打下了坚实基础。在实践中,同学们深刻感受到气象观测数据的得来不易,体会到气象工作者的严谨态度、奋斗精神与勇于创新的品质。这份激励将伴随他们在探索自然科学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保持好奇,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