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7日下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气候变化对我国风光资源开发利用的风险评估与预警研究”(项目编号:2024YFF0811100)启动会暨实施方案论证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大厦召开。会议汇聚了来自科研机构、高校及企业的多位专家学者,围绕项目实施方案与研究任务展开深入交流与探讨,为项目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线下参会专家合照
会议由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副部长蒋卫国教授主持。蒋教授在致辞中对与会专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本次参会的专家团队,包括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傅伯杰院士、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翟盘茂研究员、清华大学蒋靖坤教授与鲁玺研究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范英教授、中山大学刘飞教授、国家气候中心刘芸芸研究员、北京交通大学许寅教授、浙江大学杨强教授(线上)、中国农业大学叶林教授(线上)、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潘林林研究员,以及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李亚飞高级工程师等。
蒋卫国教授主持会议并致辞
项目负责人、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陆地表层系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李琰研究员围绕项目背景、研究目标、技术路线、核心任务和组织管理等方面作了总体汇报。他指出,项目聚焦气候变化背景下风光资源开发利用面临的气候风险问题,旨在为气候变化下我国风光资源变化规律、风险形成机制、风险评估与预警上作出科学贡献。
李琰研究员介绍项目整体情况
项目设定四项研究任务:任务一聚焦风光资源的时空变化特征及未来趋势预测;任务二研发极端天气影响下资源开发利用的风险评估技术;任务三构建高比例风光电力系统气候风险评估模型;任务四致力于融合气候风险下的风光功率预测和预警技术。各项任务分别由北京师范大学李琰研究员、香港大学刘来保助理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王铮副研究员和北京交通大学孙谦浩副教授具体实施。各任务负责人就任务内容进行了详细汇报,从研究现状、技术难点、创新方法和预期成果等方面介绍了任务工作计划。
项目成员介绍各任务情况
在专家咨询与讨论环节,与会专家对项目的科学问题设计、研究路径及任务分工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建议。专家们指出,项目应更加紧密地结合国家“双碳”战略目标,考虑大规模新能源并网和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对电力系统运行的挑战。在模型设计方面,应注重气候数据与电力系统数据的深度耦合,提升预测精度和实用性;同时鼓励在功率预测和预警算法中引入先进的人工智能方法,以适应复杂气候条件下的动态响应需求。此外,专家还建议项目加强与其他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协同合作,注重成果的推广应用与行业对接,为实现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力系统安全运行提供科学支撑。
专家为项目提供建议
项目团队成员积极回应了专家们提出的问题,并与专家们展开了深入的讨论与交流,充分吸纳了专家们的宝贵意见和建议,为项目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项目成员就专家建议进行讨论
此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气候变化对我国风光资源开发利用的风险评估与预警研究”项目正式进入实施阶段。未来,项目团队将持续深化研究,突破关键技术难题,为我国风光新能源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及绿色低碳转型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