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实践教学改革虚拟教研室工作坊暨经济地理学、健康地理学教学团队研讨会顺利召开

发布日期:2025-11-17   |  浏览次数:

20251112日上午,北人文地理实践教学改革虚拟教研室科教融合工作坊暨地理科学学部经济地理学、健康地理学教学团队研讨会“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在生地楼180会议室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由北京高校虚拟教研室带头、学部经济地理学教学团队负责人朱华晟教授和健康地理学教学团队负责人程杨教授联合召集,得到地理学院的大力支持,来自北京大学、北京联合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宁波大学的专家及本校师生齐聚一堂,交流学习


会师生合影


朱华晟教授首先简要介绍了北师大人文地理实践教学改革虚拟教研室和地理学部经济地理学、健康地理学教学团队的建设现状与目标。他希望此次交流不仅能进一步促进传统方法继承与新技术探索、运用还能推动教学与科研的深度融合以及跨校跨区域合作。


朱华晟教授主持开幕式


地理学部副部长潘峰华教授在致辞中强调了科教融合的重要意义。他指出,在国家提倡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背景下,应将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资源,以高水平科研支撑高质量人才培养。他还介绍了学部在教学团队建设的大力投入,鼓励各团队深化教学改革与交流,进一步提升学科影响力。


潘峰华副部长致辞


报告上半场主持人程杨教授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童昕副教授作了题为知行合一: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从理论到实践的主题报告。从人文地理方法教学面临的理论与实践脱节困境出发,反思了建立在西方特定样本基础上的主流理论视角的局限性,强调人文地理学应回归本土情境,引入行动研究范式,倡导研究者与社区居民平等合作,通过赋权弱势群体共同解决实际问题,实现社区参与式实践的知行合一以首钢八角社区适老化改造与花园更新项目为例,详细演示了如何利用故事地图(Story Map等可视化工具,引导学生深入一线与居民平等协作。童昕副教授最后指出,该模式有效降低了技术门槛,让学生在解决真实社会问题的过程中,既掌握了科学方法,又能产出服务于地方治理的数字化成果。

北京大学童昕副教授作主题报告

宁波大学地理与空间信息技术系马仁锋教授作了题为人文地理学视角陆海统筹研究的主题报告。结合自身从城市经济地理向海洋经济地理转型的学术历程,分享了地方高校教师如何通过契合区域需求实现学科特色发展。他指出,长期以来陆海管理存在两条线分割的痛点,其团队依托宁波大学拥有省级涉海科研平台,深入开展了海洋功能区划实施评估、海域空间利用及陆海兼容性研究。在理论层面,他主张从人地关系视角审视陆海统筹,关注沿海地带人类活动与社会生态系统的耦合机制,探索破解九龙治海困境的地理学路径。马仁锋教授最后强调以研促教,通过将大量地方服务课题转化为教学案例与学位论文选题,能够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地方高校地理学科建设提供宝贵的实践经验。

宁波大学马仁锋教授作主题报告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成志芬教授作了题为资本流、地方形象、地方认同:北京三家店传统村落的桥的主题报告。她以北京市门头沟区三家店历史文化村落及其附近的桥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挖掘、质性访谈等方法,解释了桥影响地方形象形成和改变的途径,并分析了资本流、地方形象、地方认同三者之间的关系。具体来说,她分析了明至清代、清末至1920年代、1920年代至1949194921世纪早期、21世纪初后五个历史时期桥对地方形象变化的影响,之后,分析了居民对新的地方形象的认同情况。她认为,资本投资的来源、数量、流向共同决定了地方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改变,而这两者在地方形象的改变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地方之间,以及地方与它本身过去的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影响了村民的地方认同。因此,资本流、地方形象、地方认同之间相互影响。而20世纪初以后,涉及到盈利和吸引经济发展的地方形象剥夺了村民的公共和社会交往空间,削弱了他们的地方认同,因此,一个地方的新的发展规划应该考虑村民的地方认同。


北京联合大学成志芬教授作主题报告


报告下半场主持人戴特奇副教授


河南大学地理科学与工程学部董冠鹏教授作了题为深度时空统计建模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主题报告。围绕全球气候变化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系统介绍了其团队在时空统计建模方法上的系列创新。团队通过开发空间多尺度统计模型及求解算法,实现空间效应、尺度交互、时间动态效应的协同建模,且具有强因果推断能力。同时,针对时空统计建模无法实现全球精细尺度气候变化影响识别及其级联效应模拟的计算瓶颈,推导证明了系列时空统计模型与创新设计的图卷积神经网络在数学和求解算法上的等价性,提出了首个全球1km格网精度气候变化效应及其空间传导的时空统计模型。董冠鹏教授还分享了时空统计模型在极端高温对全球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其空间传导分析、极端高温对黄河流域经济增长的时空影响探测等方面的应用。

河南大学董冠鹏教授作主题报告


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王茂军教授作了题为图像大数据与GeoAI:农村聚落变化的时空洞察主题报告。聚焦于农村聚落变化的研究,提出院落作为研究的基本单元,系统探讨了院落数量、使用状态与类型的变化特征。他还分享了村庄闲置农宅的识别与估算的两个案例:基于无人机影像、深度学习与机器学习算法,通过对绿视率、太阳能热水器等特征的检测,实现了中国华北村庄闲置农宅的精准识别;进一步地,通过融合俯视与平视影像,利用可解释的机器学习模型比较了影响闲置农宅识别的景观指标。此外,通过深度学习和GeoAI技术揭示了北京郊区农宅类型的时空分异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发现城市化、人口老龄化和气候变化共同推动了农宅的封闭式改造和独栋式重建的差异化适应路径,形成了扇形空间分异格局。王茂军教授最后表示,图像AI不仅为人文地理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数据源、刻画人文地理景观空间特征,也深化了对人文地理景观机制的解释。


首都师范大学王茂军教授作主题报告


会议现场的师生听众


在交流讨论环节,会教师立足于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的应用,围绕实践教学的目标导向、方法训练、课程体系优化及科研教学融合等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提出了多项宝贵意见,为虚拟教研室和教学团队的后续建设提供了重要思路。


 

 

现场交流讨论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