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自然资源年会—“生态过渡带资源持续利用与景观可持续性”分会场成功举行

发布日期:2018-11-07   |  浏览次数:

        2018年11月4日,在湖南长沙市召开的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上,资源持续利用与减灾专业委员会成功主办了“生态过渡带资源持续利用与景观可持续性”分会场。 分会场以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城乡过渡带和海陆交错带等生态过渡带为主要区域,探讨资源持续利用、减灾与景观可持续性问题,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景观可持续科学学科发展。

        分会场由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资源持续利用与减灾专业委员会发起并主办。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的何春阳教授、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匡文慧副研究员、西北大学陈海教授和南京农业大学欧维新教授联合担任分会场主席。来自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南京农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和兰州大学等10多家单位的近百位同行参加了本次会议。

        上午,在何春阳教授和匡文慧副研究员主持下,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的于德永教授、浙江农林大学陈广生教授、江西财经大学李文明教授、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匡文慧副研究员、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李恒鹏研究员、首都师范大学胡德勇教授、郑州大学杨海波副教授、电子科技大学周纪教授、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董金玮研究员、南京农业大学欧维新教授先后进行了“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气候变化与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生态系统干扰对中国亚热带森林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江西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举措、成效与展望”、“全球人居环境城市不透水面和绿地空间制图”、“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对饮用水源地影响与水土共治”、“人为热排放及其对热环境的影响:从精细量化到时空格局”、“城市扩张下的热环境与热岛时空格局变化”、“全天候地表温度的遥感估算:挑战、进展与应用”、“中国北方水稻田扩张遥感监测与生态效应分析”和“快速城市化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系统服务影响”等10个学术汇报。

        下午,在欧维新教授和郭杰教授的主持下,江西财经大学谢花林教授、西北大学陈海教授、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徐昔保副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徐伟教授、绵阳师范学院韩剑萍副教授、兰州大学巩杰副教授、南京农业大学郭杰教授先后进行了“健全我国耕地休养制度研究”、“生态脆弱区景观可持续评价:以陕西省米脂县为例”“长江经济带生态系统服务与生态红线”、“A perspective of community-based disaster risk reduction (CBDRR): building pilot resilient communities in China”、“成渝城市群近40年城市规模分布演变研究——基于K-S检验的滚动样本回归方法”、“流域景观格局与生态系统服务变化:以甘肃白龙江流域为例”和“Impacts of urban land use pattern on CO2 emissions in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等7个学术汇报。

        同时,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黄庆旭、南京农业大学张振和西北大学刘迪等21名师生分别展示了学术海报,系统介绍了近年来生态过渡带资源持续利用与景观可持续性研究的最新进展。

会议现场交流热烈 

        本次分会场是资源持续利用与减灾专业委员会从2014年起连续第五年在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年会上举办的以“生态过渡带资源持续利用和景观可持续性”为主题的分会场,效果良好,受到了参会同行的积极关注和好评。其特点主要有:一是主题鲜明。来自生态、地理和城市规划等诸多领域的参会人员,围绕自然资源综合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这个主题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探讨,取得了不少共识。二是形式灵活。本次会议共有17个学术报告和21个学术海报,为参会人员创造了充分的交流和学习空间。三是交流充分。分会场为每位报告人安排了5分钟讨论时间,同时还专门安排了将近1个小时的时间进行会场海报交流。2019年,资源持续利用与减灾专业委员会将在宁夏大学继续举办分会场,持续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景观可持续科学的学科发展。

部分参会人员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