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更绿色的能源来生产贸易品对降低全球贸易碳排放十分重要。然而,当前全球供应链数据库缺少高精度、高可信度的可再生能源核算账户,无法回答贸易品生产过程中可再生能源投入这一关键问题,也无法科学、准确评估不同国家对于全球贸易绿色化的贡献。而这个问题,对于深入理解与推动全球能源转型背景下的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
2025年8月21日,地理科学学部杨宇教授与其合作者在Nature Sustainability上发表了题为“A database for identifying and tracking renewable energy embodied in global trade”的研究论文。该论文构建了以可再生能源为亮点的全球高精度终端能源数据库(RE-FEA),系统量化了2011~2022年全球145个国家、163个产业经济部门的终端用能结构,揭示了各国、各产业部门商品贸易背后的能源结构演变,追踪了可再生能源在全球贸易中的跨国、跨部门流动轨迹。这一数据集是现有全球多区域投入产出数据库的重要补充,为理解全球贸易对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提供了关键支撑。
图1 RE-FEA数据集构建流程
该数据库是当前全球时间最新、部门精度最高的数据集,涵盖5大类可再生能源(水、风、光、生物质、地热、潮汐,由15子类汇总)与5大类化石能源(煤、石油、天然气、油页岩、泥炭,由42子类汇总),克服了现有全球主流多区域投入产出(MRIO)数据库的能源账户缺失、未区分可再生能源和化石能源、经济产业部门能源匹配数据缺失、重复计算、更新停滞五大问题。该数据库在可持续发展研究、能源-材料关联研究、贸易政策制定、MRIO数据库能源账户开发与完善等领域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基于该数据库,该研究核算了2011-2022年全球贸易隐含的可再生能源总量,解析了5类不同国家商品贸易隐含的可再生能源与化石能源的动态平衡机制,揭示了隐含可再生能源转移的产业路径与产业能源结构演变。研究发现,全球贸易呈现清洁化趋势,全球隐含可再生能源出口从139 Mtoe增至240 Mtoe,增幅达72.4%,占隐含能源出口总量的比例从8%提升至13%。发展中-中高收入(developing upper-middle income)国家是贸易清洁化的主要推动者,中国是全球隐含可再生能源出口增量和隐含化石能源出口减量最大的国家,隐含可再生能源出口增量占全球总增量的19%。这一发现为理解中国对全球的绿色贡献提供了关键科学证据。
图2 全球贸易隐含可再生能源与化石能源出口变化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杨宇教授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与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2023级直博生程研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论文合作者还包括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地理系Jessie P.H. Poon教授,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讲师周彦楠,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特别研究助理钱肖颖、夏四友,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博士生李晓纯、薛嘉顺,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张璐、副研究员张海平。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
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893-025-01614-9
数据集与代码链接:https://zenodo.org/records/15826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