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关乎人类福祉,还是灾害预警应对,这一切都与次季节预测(即对未来两周至两个月天气气候的系统预测)息息相关。相比于短时天气预报、季节预测和长期气候预估,次季节预测在精准性与时效性之间取得了更优平衡。它既能提供足够精细的预报信息,又能为早期预警与科学决策留出关键的反应窗口。因此,这一领域正逐渐被视为气候服务中的“黄金机会窗口”。
次季节预测所提供的气候信息,与许多行业的典型规划周期高度契合。它不仅有助于企业优化运营、提升效益,也能增强政府在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方面的响应能力。如何将次季节预测真正融入实际业务?如何借助大气科学技术同时实现经济收益与社会安全的双重目标?又该怎样在即时响应与长远战略之间取得平衡?这些问题汇总起来实际是一个问题:如何实现这关键的次季节气候服务“最后一公里”?
图1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最新一期(Vol. 43)封面
为此,北京师范大学杨静教授团队联合香港科技大学等国内外诸多深耕于气象次季节预测领域的专家学者、业务预测一线首席以及各行业终端用户,通过总结前沿文献、调研业务需求以及与关键部门的深度交流沟通,构建了次季节预测服务“最后一公里”的科学与技术互动框架,努力实现让次季节预测走出实验室,走出气象学,走向田间地头,走进各行各业。
图2 次季节预测气候服务的用户指南框架
本篇综述文章从两个核心板块出发。第一部分针对防灾减灾(Disaster Risk Reduction, DRR),分别以野火、洪水、热带气旋为范例,依次详细介绍如何将次季节预测信息转化为指导早期预警和防灾减灾决策的有效信息,提供“行动风险”预测图,从而切实减少对自然环境、基础设施、人类健康和经济的损失。第二部分针对资源的利用和优化(Resource allocation and optimization),聚焦了可再生能源、水资源、航运和农业等部门,详细介绍如何将次季节预测信息转化为助力资源最优化调配和利用的有效信息。
上述标准框架的关键环节包括:确定性预测中气象置信度、概率预测的概率阈值、气象预测与各行业链接模型及其历史可信度、不同行业“行动指导图”的风险等级及其可信度、预测赋予行业的盈亏价值等。同时,在技术层面,强调气候动力集合预测的重要性,它不仅是生成概率预报以量化不确定性、明确置信度的关键,还能为人工智能应用提供海量数据。此外,还探讨了次季节预测服务不同行业的准备度差异:部分行业已做好充分准备,可立即将次季节预测纳入决策流程;而另一些则明显滞后。这种差距往往源于决策者尚未充分理解次季节预测在本行业本部门的有效价值。该综述为气候预测服务提供了可行性的“用户指南”,让气候韧性和可持续发展不再只是口号,而第一次拥有了切实可行的“行动路线”。
该综述成果发表在《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期刊上,并被选为最新一期(Vol. 43)封面文章。该期刊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二期领军期刊,是中国大气科学领域学术水平最高的英文期刊之一,最新影响因子5.5,JCR分区表一区,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期刊分区表一区Top,。
本综述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国际十年”(2024–2033)倡议的一部分,是“推动自然和人为环境可持续性的无缝预测与服务计划”(SEPRESS, 2025–2032)的重要起点。SEPRESS计划旨在通过先进且可靠的天气-气候无缝预测,实现科学研究与实际应用的紧密结合,推动全球自然与人为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图3 2025年5月7日SEPRESS科学计划在纽约联合国总部“第十届联合国科技创新促进可持续发展多利益攸关方论坛(简称STI论坛)”项目展示海报
论文详细信息:Yang, J. and Coauthors, 2025: The “Last-mile Efforts” of Subseasonal Prediction and Services for Climate Resilience and Sustainability: Review and Outlook. Adv. Atmos. Sci., https://doi.org/10.1007/s00376-025-5256-1.
论文链接:http://www.iapjournals.ac.cn/aas/article/doi/10.1007/s00376-025-52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