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沙研究员在Nature Climate Change发文阐明气候变化对陆面蒸散发的影响机理

发布日期:2025-09-15   |  浏览次数:

陆面蒸散发变化通过调控能量与水分循环,深刻响气候演变、水资源格局和生态系统功能,是理解地球系统变化关键过程然而,受陆气相互作用过程复杂性的制约,气候变化蒸散发的影响预估存在高度不确定性:基于离线水文模型预估气候变暖驱动的全球蒸散发增幅,远高地球系统耦合模型预估结果,这一分歧严重制约了未来水文气候变化(陆面干湿变化)预估的可靠性

9月11日,地理科学学部周沙研究员在Nature Climate Change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Neglecting land–atmosphere feedbacks overestimates climate-driven increases in evapotranspiration”的最新研究成果,解决了学界长期存在的“计算偏差”问题——以往在预估气候变暖对陆面蒸散发的影响时,常因忽略陆气反馈导致结果被显著高估。

研究指出,蒸散发(ET)变化预估分歧的根源在于离线水文模型对大气蒸发需求(潜在蒸散发,PET)的估算偏差。以往研究广泛采用Penman公式估算PET,却忽略了陆面对大气的反馈过程:在气候变暖背景下,陆面水分亏缺导ET下降,而ET减少进一步加剧大气变暖变干,促使水汽压差(VPD)升高,进而推动PET上升。但是,这种由陆气反馈驱动的PET增加并不伴随着ET的同步增加——与离线模型中PET增加必然驱动ET增加核心假设相矛盾。因此,采用Penman公式不仅系统性高估了水分限制地区的大气蒸发需求,更显著放大了未来气候暖干化情景下PET及ET的增长幅度。

为了定量解析ETPET互馈关系,研究Penman公式解构为能量驱动项(PETe,表征辐射、温度等能量驱动因素)和空气动力学驱动项(PETa,反映风速、湿度等水汽扩散条件影响)通过理论推导、观测与模拟验证,研究揭示了ET、PETePETa之间的普适性定量关系:


该蒸散发互补关系理论公式清晰刻画了ET在陆气系统中的双重作用:一方面,大气能量状态通过PETe正向驱动ET变化;另一方面,ET减少通过陆气反馈增强PETa。研究证明了PETe是驱动ET时空变化的关键气候因子(图1),而PETa以及Penman公式(PETe和PETa组合)系统性高估了大气蒸发需求,这一发现为修正蒸散发预估偏差提供了核心理论依据。

基于PETe重构大气蒸发需求估算方法后,研究将其应用于离线水文模型(Budyko框架)。结果显示,离线水文模型与地球系统耦合模型在全球ET变化预估和归因上实现高度一致(图2),成功调和了两类模型长期存在的分歧,为蒸散发及径流变化的准确预估提供了统一的方法体系。



图1. 观测和模拟验证表明,ET与PETe呈正相关,而与PETa呈负相关



图2. 基于PETe的离线水文模型(Budyko框架)与地球系统耦合模型在蒸散发变化预估和归因中的一致性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周沙研究员为论文的第一兼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2471108)、创新群体项目(42521001)、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022YFF0801303)等项目资助


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8-025-024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