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11日-12日,地理科学学部开展的“中学教师地理实践力训练营”第二期活动在北京市门头沟区成功举办。参加活动的30学员分别来自北京市的不同中学,刘慧平、邱维理、朱青3位老师主讲,7名研究生担任助教,北京四中地理特级教师李京燕老师受邀全程参加。
在为期两天的野外实践中,学员们对实习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特征进行了系统考察与综合分析,学习了相关的野外实践技能和地理信息技术手段,并将其应用于野外考察的记录与表达,实现了地理野外实践能力的综合与地理核心素养的整体培养,达到了预期目标。
地理实践力训练营第二期全体成员合影
在自然地理方面,学员们重点考察了门头沟三家店水库至斋堂镇马兰台沿线的地质构造,岩层特征,主要构造地貌,河流沉积与河流地貌,黄土沉积剖面,京西古道岩石坑穴微地貌,植被类型与土壤类型等内容;探讨了该区域宏观地貌特征与地质历史的关系,第四纪沉积特征与环境演变的关系,古今人类活动对山区自然地理条件的利用以及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等问题。
考察过程始终贯穿着野外实践能力的训练,例如,野外定点与手机电子罗盘的使用,地形图、地质图、遥感影像等图像分析,岩性识别、产状测量与构造分析,地貌类型、沉积特征与形成条件分析,地理现象描述和记录规范,综合剖面示意图绘制与自然地理现象时空关系分析等。
讨论下苇甸穹隆构造及其地貌表现 分析西胡林黄土剖面特征
观察马兰台矿坑塌陷
人文地理学方面,学员们在澄清地理学“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核心研究内容的基础上,按照“四层一体”的研究思路,以灵水村与青白口村为例,采用野外观察与访谈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乡村资源禀赋特征及其发展模式的比较分析。门头沟区曾以出产煤炭和石灰石闻名,但随着首都功能强化以及生态环境保护需要,大小厂矿相继关闭或搬迁。本次实习以王平镇为例,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第一手资料,探讨区域发展对土地利用格局以及居民生活方式的影响。此外,结合京西古道岩石坑穴、石灰岩采石场遗迹、马兰台矿坑塌陷等现象,大家还分析了西山地区古今交通变迁、资源开发对区域经济及生态环境的影响。
人文地理野外实践能力的训练融入了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通过Google Earth目视解译获得王平镇土地利用格局变化信息,并在实地考察中进行验证。在常规的景观观察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中,重点强调了调查问卷的设计。
灵水村景观观察与村民访谈
分组进行王平镇各村庄的问卷调查
地理信息技术作为现代地理学发展的重要支撑,对于信息时代的中学地理教学具有不可替代的实践价值。本次实习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主要包括两部分。(1)野外考察:利用手机软件标注考察地点与考察路线,记录考察内容与典型图像;(2)室内操作:利用手机记录的数据进行数字化,学习基于DEM数据的等高线地形图制作,整合野外考察与地理分析的综合制图等。最后,学员们需要将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到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野外考察记录、资料整理与成果表达中,并最终完成野外实习报告。
GIS软件的具体操作与制图规范训练,有助于提高学员们驾驭地理信息技术的自信心与能力,并将野外观测数据采集和记录、地理要素遥感影像判读与工具软件分析、地图规范制作与可视化输出等方面的技能运用到中学实践教学中。
Google Earth与GIS软件应用实际操作培训
本期“中学教师地理实践力训练营”于5月12日下午在永定河畔圆满结束。刘慧平老师主持闭营仪式并作总结,在感谢学员们积极参与的同时,希望大家及时总结提高,不仅努力完成好野外考察报告,更要将本次实习所学应用于实际教学,形成典型的中学地理实践力培养教学案例,把训练营的带动作用落到实处。李京燕老师代表中学一线教师发言,感谢三位老师认真、负责的指导,认为将地理信息技术与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相结合的综合地理实习,讲授内容专业又贴近中学地理教学,契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提高地理实践力水平的新要求,对于提升学员们的地理核心素养,进而促进中学地理实践教学改革与中学生地理实践力培育具有重要意义。最后,全体成员对为此次活动提供后勤服务的新知公司成员表示感谢。
永定河畔的简短闭营仪式
短短两天的地理实践力训练营结束了。尽管遭遇了不期而至的阴雨,大家依然热情高涨,按计划完成了所有实习项目。特别是此次活动为来自不同中学的老师们搭建起交流的平台,促进了共同教研兴趣的分享。学员们在微信群以各种方式表达感谢之情,抒发收获喜悦的同时,也通过问卷对此次实习进行了评价。多数学员认为,本期地理实践力野外训练设计的基本技能、自然地理观察、人文地理调查及综合分析能力的难度适中,适于迁移到中学地理教学中,并表达了未来独立开展地理实践活动的意愿。作为一份回馈,学员们也对今后如何改进地理实践力培训提出了具体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