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勤学而交流,则博学而睿智。交流是知识保持鲜活的法宝,也是学术不断取得创新的阶梯。为开拓同学们的科技创新精神,挖掘科学研究潜力,促进学术创新交流,11月11日上午,第三届陆地表层综合分析与模拟研究生学术论坛暨竞赛活动在京师科技大厦B座626、726室和1226室成功举办。该项活动由地理科学学部陆地表层系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地理数据与应用分析中心、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主办,地理科学学部地表综合党支部、地理科学学部研究生第十三、十四党支部承办。
本次活动共有32名研究生报名参加,根据选手参赛题目的研究方向分为“人地系统耦合与可持续发展”“陆地表层过程综合分析方法”“气候变化与生态水文过程”三个会场。第一分会场出席的评委老师有地理科学学部地理数据与应用分析中心的叶思菁副教授,自然资源部国土卫星遥感应用中心王光辉研究员,自然资源部国土整治中心桑玲玲研究员,以及中国国土勘测规划院的张蕾娜研究员。第二分会场出席的评委老师有地理科学学部地理数据与应用分析中心的王国成副教授,沈石讲师,陶卓霖讲师。第三分会场出席的评委老师有地理科学学部陆地表层系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的刘焱序副教授、龚伟副教授、李长嘉讲师和武旭同讲师,以及环境学院的王凤博士后。

第一分会场

第二分会场

第三分会场
参赛选手准备充分、阐述清晰、观点明确,对研究的亮点和不足都进行了深刻讨论。评委老师们对同学们的学术研究能力进行了肯定,同时对研究内容进行了点评,提出了针对性的意见与建议,现场学术交流氛围活跃。
经过严格专业的评审,最终得出比赛结果,刘言等3位同学获得本次竞赛一等奖,苏佳佳等6位同学获得二等奖,伏丰玉等12位同学获得三等奖,刘霞等11位同学获得优秀奖。
2023年陆地表层综合分析与模拟研究生学术竞赛获奖名单
奖项  |  
    姓名  |  
    题目  |  
   
一等奖  |  
    杜彬  |  
    中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耕地变化空间格局及驱动因素分析  |  
   
蒋嘉益  |  
    基于农业同质区划分的1985-2020年中国农田系统氮利用研究  |  
   |
刘言  |  
    新能源发展所面临的气候挑战:来自英国的教训  |  
   |
二等奖  |  
    韩宇  |  
    空间流动视角下黄土高原与水相关的自然对人类的贡献评估与预测  |  
   
金轩怡  |  
    RCEP国家农业贸易中水-能-碳关系的评估和驱动力分析  |  
   |
牛伟玲  |  
    放牧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全球影响因放牧压力和环境而异  |  
   |
苏佳佳  |  
    现有的全球降水观测站无法准确估计降水特征  |  
   |
唐芮  |  
    北半球中高纬秋季温度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碳交换的影响评估  |  
   |
吴恬静  |  
    生态恢复下中国旱地环境背景对居民环境态度的差异性影响  |  
   |
三等奖  |  
    陈李  |  
    改进型熵权法及其在青海高质量发展评价中的对比研究  |  
   
陈柳彤  |  
    中国极端次降雨侵蚀力时空变化不均匀性研究  |  
   |
冯海鹏  |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土壤冻融状态识别研究  |  
   |
伏丰玉  |  
    定位中国旱区水资源不可持续的生态恢复  |  
   |
侯焱臻  |  
    青藏高原游憩服务评估  |  
   |
黄君望  |  
    城市尺度的高温风险评估:以中国为例  |  
   |
宋昀坤  |  
    具有复杂地形的森林生态系统碳收支的高分辨率模拟  |  
   |
谭子敏  |  
    中国旱区潜在的碳效益  |  
   |
徐红涛  |  
    2001-2020年全球森林精细组成变化及碳储量评估  |  
   |
姚祎  |  
    河南省水能粮耦合评价  |  
   |
张铭  |  
    条件非线性局部李雅普诺夫指数在度量外强迫导致的可预报性中的应用  |  
   |
张棋  |  
    人类活动对黄河流域气象干旱到水文干旱传递的影响  |  
   |
优秀奖  |  
    郭子翔  |  
    GRACE卫星在陆地水储量和极端水文事件的监测研究进展  |  
   
郝一丹  |  
    基于自然扩张和人工造林的中国森林固碳潜力预测  |  
   |
金昊峰  |  
    气候变化对中日韩主要粮食作物产量的影响及风险评估  |  
   |
李芫梦  |  
    中欧班列对中欧贸易运输碳排放的影响分析  |  
   |
刘月  |  
    自然保护区在我国生态系统服务保护成效中的作用  |  
   |
龙英秋  |  
    基于多标准决策的电动滑板车投放点选址优化  |  
   |
罗奕非  |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银行选址问题研究,以杭州市为例  |  
   |
吴华清  |  
    在外就餐对中国城乡居民膳食营养质量的双重效应  |  
   |
杨帆  |  
    气候变化背景下青藏高原未来水资源持续下降  |  
   |
张露文  |  
    基于能值模型的张掖市耕地系统可持续性驱动因素分析  |  
   |
赵卫星  |  
    俄乌冲突对欧盟能源格局和碳减排的影响  |  
   

第一分会场合影

第二分会场合影

第三分会场合影
会后,评委老师们充分肯定了本次竞赛的赛事安排和参赛选手的优秀表现,同时也希望同学们继续努力,在科研的道路上不断创新进取。本次教师和学生党支部联合举办的学术论坛竞赛开拓了同学们的科技创新精神、活跃了研究生的学术研究氛围,促使同一研究领域的同学们互相学习,增强了学生创新意识及学术自信,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技工作者“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的殷切期盼,加强教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学术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契机。除此之外,通过此次分享交流,也丰富了科学研究的形式,充分挖掘同学们的科研潜力,培养提高了同学们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教育引导学生把理想信念融入到平凡的科研学习中,让青春在奋斗中更加绚丽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