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学部2024级地质与地貌学实习圆满结束

发布日期:2025-07-18   |  浏览次数:

2025年6月27日至7月8日,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2024级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地理科学(励耘)专业共44名学生,在谭利华、鲁瑞洁、朱忠礼、王雪松、曹潇元、亢力强、李长嘉等7位老师的带领和校医院刘明芳大夫的陪同下,一起张家口蔚县和阳原县完成了地质地貌野外实习。

第一天金河出山口西侧山梁

6月27日上午,师生们准时从学校出发,奔赴张家口市小五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始了为期12天的地质地貌野外实习。下午2点左右,师生们登临金河出山口西侧山梁,俯瞰盆地全貌。巨型洪积扇如展开的折扇铺陈脚下,老师们结合地形图向大家介绍了蔚县盆地的总体情况以及未来几天的实习路线;分析了视线内几个台地的可能成因;并结合地形图分析了洪积扇上的聚落选址,讲授了"水土因素主导聚落分布"的地理规律,以及扇体结构如何影响洪积扇的水源分布。




第二天:永宁寨

6月28日,师生一行驱车前往永宁寨,深入观察洪积台地、河流阶地及山前断层等典型地貌特征。在阵雨初歇、青草芬芳的自然氛围中,大家头戴雨帽、身披雨衣,在实践中感受地质地貌的独特魅力。在永宁寨沟出山口处,观察了河流凹岸侵蚀和凸岸堆积的地貌特征,对凹岸陡壁的地层结构进行了分析和测量,并对永宁寨沟的地貌演化过程进行了探讨;确定了观察点河流阶地的分级,并对其结构进行了解剖,绘制永宁寨沟的河谷横剖面图。之后,我们沿“羊道”进入谷底,老师们以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生动的讲解,引导同学们辨识断层面的擦痕痕迹,指出这些是构造活动的重要证据。同学们在此完成了第一次产状测量。



第三天松枝口

6月29日上午师生一行前往松枝口踏勘元古界蓟县系至古生界奥陶系地层同学们利用罗盘认真测量了雾迷山组、府君山组、馒头毛庄组、徐庄阶、张夏组岩层产状,沿地貌线索徒步前行,以双脚丈量地质构造的脉络。通过近距离观察岩石的质地、颜色、构造与矿物特征,借助地层序与接触关系,一步步揭示大地演化的历史轨迹。

之后在松枝口水库附近分析了该水库建设失败的地质地貌学原因,并总结本日实习内容,观察河流阶地、向斜、背斜谷、冲积锥等地貌现象。



第四天:黄土梁-西太平村

6月30日师生一行从金河洪积扇扇顶出发,经扇中的黄土梁村,最后抵达扇缘的西太平村。在扇顶,结合地形图观察了金河洪积扇的三期扇体叠置最老扇体遭切割成台地,最新扇体仍具完整扇形。站在扇顶,依稀可见台地农田随扇体年龄阶梯分布,乡民们依地势而居,适应自然,改造自然。通过实地观测推演洪积扇的三期演化特征,深入理解地貌发育与人地关系的互动过程。谭老师在讲解中指出:“这是地貌演化的‘三重奏’,也是人类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生动写照。”。同学们在观察与思考中,不仅加深了对洪积扇形成机制的理解,也体会到地貌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紧密联系。



第五天:九宫口

7月1日 在九宫口河段,师生团队将自然河床变身为“砾石实验室”,开展以河流沉积物为核心的实地实验与科学调查,通过实践探索河道演化与地貌过程的内在联系。同学们在老师指导下,观察第四纪松散沉积物中发育的断层及其拖曳现象,讨论现代河流洪积扇与遗存洪积扇发育的可能原因。学生们分组协作,有条不紊地展开野外作业,同学们认真辨认砾石岩性,细致记录每一颗砾石的磨圆度与粒径特征,为分析河流动力条件及历史河流改道趋势获取了基础数据沿途观察黄土沉积特征及沟头侵蚀、道路侵蚀、黄土梁发育过程,认识新生代火山活动、中性岩浆喷溢活动及黄土冲沟发育特点,了解河流沉积结构及河流阶地、断层三角面、入河洪积扇发育和河流展布之间的关系。



第六天:虎头梁-东窑子头

天气预报有大雨,所以我们临时更改日程,到交通条件相对较好的虎头梁和东窑子头进行调查。在虎头梁附近首先吸引我们注意的是一处典型的冻融褶皱。冻融褶皱是指多年冻土层与季节冻土层之间的融层在压力不均匀的情况下发生流变形成的褶皱变形,多分布在河湖相沉积地层中。根据已有资料,该冻融褶皱形成于末次盛冰期。

之后,巨厚的灰绿色地层指示着湖沉积的发生,泥河湾古湖产生与消亡的真相在老师们的争论之中渐渐清晰,不同角度的解释引发同学们的头脑风暴,大家各抒己见,在否定与发展中逐渐逼近事物的真相。站在虎头梁上俯瞰,太阳照在蜿蜒流过的桑干河上,河道旁高低河漫滩和多级阶地清晰可见在这里,谭老师绘制了虎头梁-桑干河河流阶地横剖面图,并标注了古人对两岸河漫滩和河流阶地的不同使用情况,体现了在物质第一性的指导下人类对不同类型土地的合理利用。

午饭过后,大家驱车前往东窑子头大南沟观察完整的第四纪沉积剖面,由不同沉积相拼凑出的地质密码在老师的讲解中被逐渐破译,完整的第四纪沉积过程呈现在同学们面前



第七天:九宫口

7月3日,同学们再次来到九宫口,兵分两路,沿两条不同路线分组定点测量岩石的磨圆度和岩性。有了上一次的经验,同学们鉴定岩石的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对于常见的岩石,同学们一锤定音,鉴别准确同学们所记忆的描述岩石特征的条条框框,在这一过程中完成了从抽象到具体的转变。晚上,同学们把在九宫口两天采集的数据分类汇总,通过统计学方法的处理,发现两条河道的砾石呈现出一定的相似性,经过同学们分析与推理,九宫口古河道改道的秘密便可窥一二。



第八天秋林峪-册田水库

7月4日,老师们带领我们进行了一条新路线的踏勘与调查。我们首先来到秋林峪,之前所观察到的地貌现象截然不同,该地于大同火山群的一部分,呈现出典型的熔岩地貌。阳坡上的杂草间镶嵌着一块块黝黑的玄武岩,巨大的火山弹随处可见,其中熔岩锥、绳状构造清晰可辨——凝固的岩浆保留着曾经流动的姿态亿万年前火山喷发的炽烈激情,在温度骤降的瞬间被永恒定格。

随后大家前往册田水库,站在湖畔朝湖对岸望去,几座火山零散分布在这里谭老师讲解了大同火山群的概貌和中国火山群分布的基本特征,并对六棱山山前断层、不对称盆地等进行了回顾。



第九天:金河口

7月5日集体实习行至终章,老师带领大家前往金河口景区对河流峡谷段的地貌进行了分析。山溪清冽,植被茂密,老师们带领同学们溯溪而上,并在沿途辨识岩性、测定了河流裂点的位置和跌水的高度。

在金河河谷中我们花岗岩、粗面岩、流纹岩、集块岩、火山角砾岩等多种岩石,通过对沿途河流裂点的标注与分析,结合地貌形态和砾石特征分析河流峡谷段河流阶地成因与特征。各种奇特景观经过老师的专业讲解,景区的宣传得以正本清源,老师带领同学们穿透表象,深入探究自然奇观背后的形成机理。



第十天:入村调研

7月6日,部分同学进入乡村进行调研,通过在黄土梁、九宫口、西金河口等多个村庄的走访,深入了解了乡村的土地利用情况和村民的生活水平,为地质地貌野外实习注入人文元素了解地质地貌特征对于人类活动的影响,体现出地理科学的综合性。



第十一天:分析数据,完成实习报告

7月7日,同学们整理野外实习获得的数据,梳理自己的认识与收获,根据实习内容自由选题撰写实习报告。

感受

长达两周的地质地貌野外实习,把课堂搬到大自然中,同学们面对的不再是课本和PPT,而是目所能及的山川河流、手所能触的岩石矿物:洪积扇将山洪的奔腾按下暂停键,在山口铺展开岁月的沉积;河流阶地在大地上刻出深浅皱纹,镌刻着曾经的沧桑变迁;河滩上的每一块砾石中都藏着地球亿万年巨变的地质密码;陡壁上层层交错的堆积物诉说着构造与沉积共同演绎的传奇史诗……各种地貌现象历历在目,各种地质过程在观察中得到推理反演,而当目光略过深浅不一的草色和成片分布的林木,生态环境与人文活动也被写进属于地质地貌的宏大叙事中。老师以地质地貌为基本,以其他地学要素为依托,为同学们鲜活描绘出小五台地区的地学图景,让同学们听得懂回荡在空谷间的地质长歌。

结语

实习路上,难忘的是老师每一处地点的精心讲解,复杂的地质地貌现象在老师的讲解中层层解密,漫长的地质历史卷轴在同学们面前徐徐展开:从寒武纪到全新世,从构造运动到侵蚀堆积,每一块岩石、每一段地层仿佛都在倾诉着属于它的一段故事,这正是地理学子与地球母亲之间最深情的对白。老师带领同学们识别地貌、鉴定岩石、测量产状,在这一过程中,同学们加深了对第二学期地质地貌学习的理解,完成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以一种更真实、更直接的方式抒写着对地理科学的热爱。

更难忘的是同学们求知时闪烁的目光。我们曾顶着烈日跋涉,汗水浸透了衣衫和背包;我们曾冒着风雨攀登,泥土沾满了鞋子和裤脚。啃着黄瓜西红柿,逸饮一口山风,这是我们吃过最豪爽的午饭;拿着罗盘地质锤,抚摸百块岩石,这是我们走过最浪漫的旅程。这份同甘共苦、并肩作战的情谊,这份不断淬炼出的钢铁般的坚韧与团结,彰显着地理学子用脚步丈量大地的意志与仁心。

每当夜幕降临,求知的热忱并未随夕阳落。结束野外实践的辛劳,下午返回后经过短暂整顿和休息,晚间大家继续齐聚一堂,在谭老师与朱老师的引领下,日间遐征被细细铺展,零散的观察与发现被串联、整合,升华为系统的认知。有时两位老师各抒己见,思想锋芒在对立统一中碰撞出思维火花,在相互辩驳之间引领同学们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两位老师并非简单的意见相左,而是在对问题的否定之否定的思辨过程中抒发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见解,向同学们展示着地理科学的魅力所在——真理往往在矛盾的斗争与扬弃之间愈辩愈明。在深刻的交流与思想砥砺中,同学们对老师的渊博学识更加钦佩,而同学们之间相互讨论,打磨出独属于地理人的同窗情谊。

小五台的峰峦与河谷,不仅是地质地貌的课堂,更是地理学徒兵场。当风尘仆仆的足迹丈量过亿万年大地书写的篇章,同学们方真切领悟行胜于言的真理,体味到格物致知那源于泥土与岩石深处的最朴素的治学之道。这俯仰即逝的半个月,在讲解中重新熔铸了课本知识,更在跋涉间锤炼了坚不可摧的体魄与意志;那同攀高山、共凿岩石的点滴,早已如紧密胶结沉积岩一般,将实践与协作的精神深深埋进每个人的心田。实习的帷幕虽已落下,一代代地理人持续攀登的高峰却永远呼应着远古的呼唤。看吧,北师大地理人的征程,正如同脚下这片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土地,向着无垠的地平线,坚定而辽阔地铺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