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灾害风险科学研讨会暨北京师范大学灾害风险科学学科建设30年回顾与展望活动在我校举办

发布日期:2019-12-23   |  浏览次数:

为进一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防灾减灾工作的系列讲话精神,推动国家灾害风险科学研究与学科建设,更好地服务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工作,12月20日,由地理科学学部、应急管理部-教育部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主办的“首届灾害风险科学研讨会暨北京师范大学灾害风险科学学科建设30年回顾与展望活动”在我校京师学堂举行



  与会专家合影     


                        

教育部原部长、十三届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主任袁贵仁,国家应急管理部副部长郑国光,民政部原副部长姜力,应急管理部风险监测与综合减灾司司长殷本杰,太平再保险(中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庞卫党委副书记李晓兵出席会议。来自教育部、国家应急管理部、民政部、应急管理部、兄弟院校、行业企业,以及校科研院、人事处、外事处、教务部等政府部门、科技界、教育界的专家学者、行业企业代表等300余人出席会议,大家共汇一堂共同总结30年来防灾、减灾的成就,展望防灾减灾事业的未来。

大会由地理科学学部执行部长、应急管理部-教育部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执行院长宋长青教授主持。校党委副书记李晓兵在致辞中表示,在以地理学为核心的学科群支撑下,我校在减轻灾害风险的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绩。面临日益严峻的多灾种、灾害链等复杂灾害风险,寻找应对新型风险的理论和技术的突破点显得尤为重要。要真正实现防灾减灾救灾和预设发展的融合,关键是要有一大批具有多学科知识技能和勇于创新的新一代的科技人才未来,学校将继续支持相关学科的发展,不断为中国的防灾减灾救灾事业新的贡献




图2 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李晓兵在会上致辞  陶志颖摄

党委副书记李晓兵在会上致辞  




殷本杰表示,灾害风险科学的学科发展必须要与实践紧密结合;高校要着力构建全国灾害综合监测预警体系,建设一个汇聚多方监测信息的大平台,还要推动构建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切实提升基层的防灾减灾能力。他期待在未来科研机构能够集中攻关综合风险和综合减灾中的科学问题,通过机制体制调整鼓励研究人员更好地将研究成果落地,把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

庞卫表示,保险行业是防灾减灾救灾事业社会力量的代表,是实现有效风险转移的关键。在过去的三十年中,保险行业通过与科技界紧密合作,研发巨灾风险模型、研制创新型保险产品、开展保险政策和制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在大数据时代,保险行业期待更多科技赋能,进一步发挥社会力量在国家防灾减灾救灾事业中的作用

在大会报告阶段应急管理部-教育部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副院长、青海师范大学校长史培军教授回顾了灾害风险科学学科建设取得的进展,并对高校进一步服务国家防灾减灾工作进行了展望。一是坚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综合减灾和应急管理思想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加强学科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紧密结合;二是加快建设“灾害风险科学”学科体系,培养研究灾害系统形成机理、变化过程、评估模型、应急响应与防御范式领域的高端人才;三是着力提升高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切实为国家和地方综合减灾与应急管理能力建设提供技术服务;四是通过各种途径,不断推进减灾国际交流与合作。




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副院长、青海师范大学校长史培军教授在会上旨报告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在大会报告中剖析了新时期的治黄方略。他系统分析了黄河流域水问题的由来,从区域降水、人类活动以及气候变化等角度科学分析了黄河流域水问题的核心,从治水、治沙、水沙相互制约的角度阐述了黄河流域综合治理的战略方针。他表示,新时期黄河治理要坚持生态优先的高质量发展方略,未来一个时期,应更加强调生态优先,稳固生态屏障,不断探索治黄的高质量发展路径。同时,要坚持以水为脉的系统治理保护方略,完善应对极端灾害风险的综合预防方略,实施流域自然-社会水循环协同管控方略实施流域和区域统筹治理方案实现“除害与兴利并举”。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在会上作报告                




郑国光表示,应急管理部成立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在国家综合防灾减灾救灾与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成效显著,但仍然面临挑战。应对这些挑战,要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健全风险防范化解机制,大力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加强应急管理法治建设,夯实应急管理科技和人才基础,加强应急管理国际交流与合作。他提出,要发挥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的特色和优势,积极推进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应急管理路子,不断提高我国应急管理能力,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安全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




DSC_4916

国家应急管理部副部长郑国光在会上报告        

此外,来自中国地震局、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中国气象局、自然资源部海洋减灾中心、应急管理部国家减灾中心、中国科学院等研究机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十余所高校,及中国再保险集团、太平再保险(中国)有限公司等行业企业的专家、学者、实践者分别围绕“灾害科学”、“应急技术”和“风险管理”三个主题进行了发言和分会场讨论。

在会议活动现场之外,联合国减灾办公室科学技术委员会、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东亚办公室、瑞典斯德哥尔摩环境研究所、德国可持续性高级研究所等国际减灾机构纷纷发来贺信,对过去30年国际减灾的全球共同努力进行了回顾,向我校在灾害风险科学学科建设取得的成就表示了热烈的祝贺,并表达了对未来全球减灾行动取得进一步成功的美好愿景。

2019年恰逢联合国实施国际减灾十年行动30周年。1989年,为积极响应减轻自然灾害风险的国际行动和国家需求,我校依托新生代古地理实验室,设立了“中国自然灾害监测与防治研究室”,开始了减轻灾害风险的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30年来,全球减灾行动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我国的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在这一过程中,我校也紧追国际动态,密切围绕国家需求,开展了灾害风险科学的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取得了重要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