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学部2022级本科生人文地理综合实习圆满结束

发布日期:2025-08-01   |  浏览次数:

2025年6月28日至7月6日,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2022级四个地理学专业的47位本科生在朱华晟、戴特奇两位老师和班主任陶卓霖老师的带领下,在苏州、上海开展了人文地理综合实习。本次实习还特别邀请到苏州大学王彬老师和同济大学陆希刚老师在实习现场为学生们提供指导与讲解。位研究生助教韦祎、覃圣尧负责实习中的交通住宿等保障。

第一站:苏州

6月28日:苏州规划展示馆

师生一行首先抵达了本次人文地理学综合实习的首站——苏州市规划展示馆。展示馆由现代馆、古代馆和沿河辅助用房组成,同学们系统学习了苏州从“水陆并行、双棋盘格局”的传统形态到“古城保护、新城拓展、多中心组团”空间格局的演变,并通过多尺度、多时序空间格局图的观察比较深入理解了苏州如何在保护历史文化的同时,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和全球化发展,为后续野外实践奠定了基础。



师生在苏州城市规划展示馆内合影

6月29日:东山镇环湖水平实习

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位于苏州西南部的太湖之滨,是北京师范大学持续建设四十余年的实习基地。在东山镇的实习包含水平实习、垂直实习、小组专题调研等内容。在东山镇的首日开展集体水平实习。朱华晟老师引导学生从地理要素出发,关注要素、区域及尺度关联,通过多观察点考察与居民访谈,掌握“找要素、看关联、做评价”的野外观测方法,理解局地地理要素水平分布特征及与区域空间结构的关联,进而将人文地理理论灵活运用于具体案例解读。每到一处关键节点,朱华晟老师要求学生精准定位、命名节点,细致识别自然与人文要素,探究要素间的空间关联与功能互动。此次水平实习深化了同学们对要素关联、功能变迁等核心问题的理解,体会到“从具体场景到抽象规律”的研究逻辑



水平实习

6月30日:东山镇垂直实习

在东山镇的第二日,师生们沿山路攀登莫厘峰,开展集体垂直实习。此次实习的目的是通过实地观测不同海拔的土地利用特征,分析垂直分异规律,探究自然条件约束下市场、技术、制度等人文因素的叠加影响。每到一处海拔节点,朱华晟老师引导学生对比不同高度的作物类型、种植技术与人类干预,分析自然垂直分异如何被市场需求、技术水平、经营模式重塑。此次垂直实习让学生深刻理解自然基底与人文要素的复合作用机制,深化了对人文地理学“人地互动”核心逻辑的认知。



垂直实习途中

71日-2日:分组调研+中期汇报+苏州市考察

本次综合实习将全体学生分为七个小组,采取自主选题、自由考察、个性化指导的方式,引导同学们结合区域实际提出研究问题,独立开展调查。各组深入乡村,通过走访农产品经营者、农林部门、村委会、民宿经营者及普通村民,系统开展访谈、问卷调查与田野观察等多方法实地调研,全面探索乡村空间结构、产业转型等主题。


  

各小组调研与访谈

实习中期汇报会上,七个小组围绕各自调研问题分享了阶段性发现。三位老师在肯定各组成果的基础上,从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共性要求出发提出建议。这些建议既指向问题界定、要素关联、空间解读的研究规范,也引导学生从个案观察上升到对普遍规律的思考,助力其在问题意识、调研方法与学科视角上实现整体性提升。


  

各小组汇报照片



中期汇报合影

73日:苏州市考察

在苏州大学王彬老师的带领下,北师大师生从苏州创意园出发,沿线途经金鸡湖、文化艺术中心、国际科技园、中央公园等核心节点,系统考察苏州市区的空间布局与功能演变。沿途,王老师引导学生观察城市景观特征、产业功能区分布与公共空间塑造,帮助同学们在实地体验中深化对城市空间结构、经济活力等核心议题的理解,进一步提升人文地理视角下的观察力与分析力。



师生与苏州大学王彬老师合影

第二站 上海

74日:水系、政区与城镇之关系考察

同济大学陆希刚老师带领学生们赴昆山花桥经济开发区、新江村、安亭镇、白鹤镇及金泽镇等地开展考察,重点探索河道变迁、政区演变与城镇发展的关系,深入理解都市区与半城市地域的多样性与发展路径。通过实地走访与深入讨论,同学们在对花桥、白鹤、示范区三地差异性的比较中,建立了区域发展空间逻辑的整体认知,更直观理解了都市区边缘地带如何在区际协作、产业转型与生态治理中寻找自身定位,也进一步思考在复杂多元的空间关联背景下,如何推动跨界融合、协同治理和可持续发展。



陆希刚老师带领学生们考察

75日:洋山港

师生们前往洋山深水港开展实地参观考察,深入了解这一全球领先深水港的建设历程、空间布局与功能特点。洋山港区四期码头作为全球领先的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通过无人驾驶导引车、远程操控吊机等技术,展现了现代港口作业的高效与智能。通过实地观察,学生们直观感受到地理条件、工程技术与空间规划共同作用下所塑造的“海陆一体化”空间逻辑增强了学生对海港空间结构与功能组织的理解,讨论了更大尺度下区域协同发展的地理智慧。本次考察也进一步激发了同学们对交通地理、城市经济与区域发展之间紧密互动关系的兴趣与思考。



师生在洋山港听讲解



师生在洋山港合影

76日:上海规划展示馆

师生们来到本次实习的最后一站——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展馆通过“序厅、人文之城、创新之城、生态之城”四大主题,生动诠释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核心理念。结合前两天对上海不同区域的实地考察,学生们在馆内更清晰地理解了上海“沿江发展、向海拓展”的空间战略,深刻认识到城市如何在保护历史风貌的同时,推动功能分区优化与现代化转型,感受到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独特魅力。



师生在上海规划展示馆大厅合影

结语

伴随着江南盛夏的骄阳与热浪,为期九天的人文地理综合实习圆满结束。在这次实习中,学生们将三年来学习的人文地理学知识应用于真实场景,边走边学、且行且思,收获了个人的成长与突破,也在小组合作与实地调研中深入探索了人文地理的实际问题,锻炼了野外实践方法和综合分析能力增强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与默契,促进了团结与友谊。愿同学们都能在这段旅程中有所收获,成为有温度、有广度、有深度的地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