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学部地理学院举办第七期“专业融合与能力强化”野外实践活动

发布日期:2025-05-13   |  浏览次数:

进一步深化专业融合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2025年5月9日至10日,地理科学学部地理学院组织开展了第七期“专业融合与能力强化”野外实践活动,活动由地理学院三个教工支部联合承办学部党委书记徐洪、副部长潘峰华和来自地理学院、自然资源学院和陆发院的20余位教师赴北京市房山区十渡镇进行实地考察本次活动特邀邱维理老师主讲自然地理,黄永梅老师主讲植物地理,围绕地质构造、地貌演化、植被特征、旅游开发、自然灾害影响等主题展开实践调研。

5月9日下午,老师们抵达镇江营村,对拒马河河床的冲蚀槽与壶穴进行了详细考察。拒马河作为华北地区典型的河流地貌研究对象,其河床形态受流水侵蚀作用显著,形成了典型的冲蚀槽与壶穴结构。老师们结合现场观测,探讨了流水侵蚀的动力学机制及其对河床演化的影响。


随后,团队前往七渡拒马河河岸,重点分析了该区域的背斜构造与植被发育。背斜作为重要的地质构造形态,对理解区域构造运动与地貌发育具有重要意义。老师们结合野外实地情景,讨论了背斜的形成机制及其对拒马河河谷地貌的影响,以有京西地区典型植被分布与演替情况

5月10日上午,教师团队首先考察了十渡村灾后重建异地安置地块,房山区十渡镇副镇长艾山江现场介绍了 “23.7”特大洪水的受灾情况、十渡村灾后重建异地安置规划、十渡镇旅游经济发展历程与特色老师们与艾山江副镇长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随后,团队成员转赴平西抗日模范村——马安村,深入了解该地区的抗战历史文化与英雄事迹在这里,老师们认真聆听了革命先辈的光荣事迹,深刻感受到红色精神在这片热土上的传承与发扬。

随后,团队集体前往后石门村,重点研究了石门及上游的洪水楔沉积特征与分布范围。通过实地观测,教师们分析了石门对洪水水位的调控作用,并探讨了洪水沉积物在区域内的分布规律。在后石门村村口,团队考察了一组在2023年洪灾中损毁严重的房屋,结合现场痕迹推断历史洪水数据,探讨了极端气候事件对聚落安全的影响及防灾减灾措施。

此次“专业融合与能力强化”野外实践活动不仅加深了教师们对华北地区地质、地貌、植被、产业及自然灾害的认识,也为今后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案例。教师们纷纷表示,此次考察收获颇丰,未来将把实地调研成果融入课堂教学,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地理兴趣,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地理学院将继续推进“专业融合与能力强化”系列活动,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教师团队的专业素养与教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