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日上午,地理科学学部自然资源学院在北京师范大学南院57号楼406会议室顺利举办资源科学前沿系列讲座第9-10期。本次邀请了德国哥廷根大学著名土壤生态学家Yakov Kuzyakov教授、俄罗斯秋明大学Ekaterina A. Filimonenko副教授担任主讲嘉宾,围绕科技论文写作与土壤生态学前沿研究展开报告。地理科学学部龚吉蕊教授、杜恩在教授以及高晓飞高级实验师等20余名师生参加了活动。讲座由田玉强教授主持。

在首场报告中,Yakov Kuzyakov教授以科技论文写作为题,系统解析了论文撰写中的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案。他指出学术研究的核心在于创新,而创新不仅仅是对前人工作的细微改进,更重要的是能够基于观察到的现象提出新颖假设并加以验证。Kuzyakov教授还强调,论文标题是吸引读者的第一步,应当简洁明了,基于摘要内容拟定,准确体现研究结果、方法或核心相关性。他认为摘要是论文最为关键的部分,需要全面包含引言、实验设计、结果与讨论以及结论四个要素。在英文写作技巧方面,他建议句子应简单清晰,长度不超过2.5行,删除多余词汇,避免使用不确定表达和含糊动词。对于学术界常见的拒稿现象,Kuzyakov教授鼓励大家保持积极心态,即使被拒稿,也要及时调整并继续修改投稿,不发表就等于没做任何实验。

Yakov Kuzyakov教授作报告
第二场报告中,Ekaterina A. Filimonenko副教授聚焦土壤有机质分解的活化能及其对全球变暖的响应。她首次系统量化了SOM转化过程中四种不同路径的活化能,揭示了全球变暖背景下碳与养分循环可能发生的解耦风险。该项研究整合了热分析、CO₂释放、微热量测定和酶活性四种方法,对比了化学氧化、微生物矿化、微生物分解及酶促反应等关键过程的活化能。数据显示,化学氧化活化能最高(79 kJ·mol⁻¹),而酶促反应能将活化能显著降低至33 kJ·mol⁻¹,使反应速率提升约140倍。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从含氮、磷和硫的有机物中裂解矿质离子的活化能比无营养元素的聚合物水解低9 kJ·mol⁻¹,这表明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养分释放速度可能滞后于碳循环。这一发现预示随着全球变暖,高活化能的稳定SOM分解将加速,导致土壤碳库流失加剧,而养分释放速度相对迟缓,引发微生物可利用碳氮比升高,进一步限制生态系统生产力。Filimonenko副教授还指出,极端高温事件可能使非生物氧化成为SOM分解的主导途径,因为酶活性在超过50°C时会因变性失活。这项研究为理解土壤有机质稳定性提供了能量学新视角,对预测气候变化下的土壤碳循环反馈及农业管理具有重要科学价值。

Ekaterina A. Filimonenko副教授作报告
在第三场报告中,Yakov Kuzyakov教授将焦点转向土壤微生物竞争机制,系统阐述了土壤中细菌与真菌在碳和能量资源竞争中的关键机理。报告指出,细菌对简单有机化合物的吸收效率是真菌的1.4-5倍,而真菌在利用复杂化合物方面则显示出更高效率,是细菌的1.1-4.1倍。这一差异决定了它们在不同环境中的竞争优势。研究还发现,气候变暖、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和氮沉降会增强细菌的竞争优势,而土壤酸化和干旱则会提高真菌竞争力。这一结论为预测全球变化下土壤碳循环的响应提供了新视角。该研究支持了通过调控土壤微生物功能提升土壤固碳能力的可能性,为应对全球变化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本次系列讲座内容涵盖从科技论文写作的实用技巧,到土壤有机质分解的活化能,再到土壤微生物间的资源竞争机制研究,从不同角度为师生提供了一场学术盛宴。报告结束后,与会师生就论文写作中的难点、土壤碳循环研究的前沿方向等问题与两位专家进行了深入交流。大家普遍认为,讲座不仅拓展了学术视野,也激发了科研探索的热情,为今后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通过此类高水平学术交流活动,学部师生得以了解国际前沿研究动态,提升科研写作能力,为进一步推动学科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