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研究生姚昕同学研究成果发表在Science Advances上

发布日期:2025-02-20   |  浏览次数:

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最大健康威胁之一。北京师范大学、美国德州农工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大学等单位研究人员合作,定量揭示了温度变化对老年人死亡风险的影响

以地理科学学部2022级硕士研究生姚昕同学为第一作者的研究成果以“中国老年人温度相关死亡风险的脆弱性”(Elderly Vulnerability to Temperature-Related Mortality Risks in China)为题,2025年2月5日,在线发表于Science Advances。在气候变化背景下,这项研究有助于全面了解老年人在温度变化中所面临的健康风险,为健全和完善老年人健康服务体系提供了重要的决策参考。

随着全球气候持续变暖,极端高温频发,对人类健康尤其是老年人造成了威胁。气温变化的健康效应在不同时间尺度和特征维度上存在异质性,然而,现有研究主要关注短期气温变化(如几周内)对人类死亡风险的影响,忽略了气温不同特征的长期变化(如多年尺度)对人类死亡风险的潜在影响。

为此,作者针对四种基本的日尺度气温指标(包括日最高气温,反映白天气温状况;日最低气温,捕捉夜间气温状况;日平均气温,衡量全天气温水平;以及平均日高低温,同时反映白天和夜间气温极值情况),以及四种日尺度气温—湿度耦合指数(以进一步考虑湿度的影响),进而分别计算了四类年尺度气温指标(年平均气温指数、逐日气温指数变率、年平均过热因子以及年过热天数),并基于历史数据构建统计模型,从而更全面地揭示气温的长期变暖趋势、短期波动特征,以及极端高温事件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对老年群体的健康影响(图1)。



图1 研究框架

基于2005年至2018年中国27,233名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纵向健康长寿调查数据,采用高维固定效应模型,量化了气温变化对老年人死亡风险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气温变暖、短期气温波动、极端高温事件的强度增加以及持续时间的延长均会独立增加老年人的死亡风险(图2)。除短期气温波动外,其它三种气温变化的影响存在与当地气候状况高度相关的区域异质性。



图2 不同年尺度气温指标变化1个标准差对中国老年人死亡风险的影响

作者还分析了老年人个体特征、社会经济状况及饮食习惯的异质性影响,揭示了气温变化背景下易受影响的脆弱人群。其中,饮食习惯在气温变化对死亡风险的影响中起到了调节作用,某些特定的饮食习惯能够缓冲气候变化的影响,从而有助于降低气温变化对死亡风险的负面影响(图3)。



图3 气温变化对老人死亡风险影响的饮食异质性

该研究所提出的分析框架亦可推广至其他国家和地区。鉴于老年人对不同特征气温变化的高度敏感性,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降低温度变化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以应对人口老龄化与气温升高所带来的复合风险挑战。

2025年2月5日,相关研究成果以Elderly vulnerability to temperature-related mortality risks in China为标题,在线发表于Science Advances。地理科学学部2023级硕士研究生姚昕为第一作者,张立强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白晨副教授和北京大学林金泰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合作者还包括北京师范大学渠瀛研究员、丁瑞强教授、杨静教授、刘素红教授、博士研究生余其威、硕士研究生张蕾、陶均培、王琪皓、美国德州农工大学Ashok K. Mishra教授、宾夕法尼亚大学Michael E. Mann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李梦婷副教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王跃宾教授和美国马里兰大学韦晶研究员。

上述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支持。

论文原文链接: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adv.ado5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