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至25日,地理科学学部“青海科考体验及生态文明科普宣教实践队”9名师生,奔赴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开展为期十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实践队紧扣“科考体验+科普宣讲”双主线,将专业所长融入高原生态保护,以青春之声传递绿色发展理念,为美丽中国建设注入青春动能。
扎根高原科考 破译生态密码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成为实践队开展科考工作的根本遵循。依托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青海湖流域地表过程综合观测研究站,实践队系统学习使用观测仪器,开展生态监测与数据分析。
在海拔3210米的生态水文监测站,队员们深入学习碳水同位素廓线测量系统、宇宙射线土壤水分测量仪、蒸渗仪等生态监测仪器的工作原理,掌握数据采集的关键步骤;在寒区水文观测场,队员们通过开展土壤水分测量、仪器功能研学、植物种类辨识等实践环节,强化对寒区生态水文过程的理解;在实践过程中,队员们通过生态样本采集与数据分析,结合课堂所学的专业知识,围绕湿地修复、物种保护等展开学习和讨论。参与采样的队员胡家瑞同学表示:"在这次实践中,我们能把自己学的知识和当地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特别有成就感。"这次实践经历,让队员们对"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7个站点,40余组数据记录,2次暴雨突袭,1次与普氏原羚的偶遇——这是我们的青海湖科考初体验。从会议室里的理论讲座到高原野外的实践,我们第一次真正触摸到生态保护的细节:沙地治理的智慧、水文监测的精密、植物辨认的严谨……这不仅是科学考察,更是一堂生动的自然课。”实践队长、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本科生杜晨菲摸着手中的测量记录本说。
播撒绿色希望 厚植生态自觉
“生态保护需要全民参与,科普宣讲是青年学子的责任。”实践队创新推出“行走的自然课”模式,为刚察县民族初级中学的 17 名初中学生开展实地科普宣讲,以山水为教材,把课堂开在高寒草甸上。
在芨芨草草原监测站,队员们讲解生态监测仪器和高原生态系统知识,孩子们亲手组装太阳能风扇、测量土壤水分,把“生态监测”变成一场有趣的动手实践。在寒区水文观测场,队员们介绍碳水同位素廓线测量系统等仪器功能,帮助孩子们认识高海拔地区植被特征,区分阳坡和阴坡的植被差异。在普氏原羚科普教育基地,孩子们亲眼见到被誉为“草原大熊猫”的普氏原羚,了解其外形特征与生活习性,深刻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实践队与孩子们走进仙女湾,了解湿地作用、青海湖演变过程以及人类文明与青海湖的互动关系,体悟人与湖泊共生共融的历史。来自刚察县民族初级中学王玉琳由衷地感慨:“课本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句子,正发生在我脚下的土地上。”
最后一站,实践队走进果洛藏贡麻村,开展 “地理文化一条街” 活动。该活动是地理科学学部的品牌外场活动。活动现场设置了 “青海湖生态密码破译”“共同体意识挑战赛”“民族服饰知多少”等特色互动关卡,将青海湖流域生态保护等本地化知识点融入其中,结合当地生态保护、少数民族文化传承、脱贫攻坚成果三大核心特色,让孩子们在游戏中了解生态保护与 “两山理论” 的实践路径,实现高校专业资源与乡村实践需求的深度融合。
“地理文化一条街”走进果洛藏贡麻村活动队员与学生合影留念
“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强调,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从实验室到草原,从数据到行动,我们深刻体会到‘国之大者’的分量。” 望着青海湖的粼粼波光,实践队成员、来自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的本科生胡家瑞说。
十日实践,足迹串起仙女湾的晨雾、监测站的星光和孩子们的笑靥;青春脚步,正将生态保护的种子播向远方。
风依旧掠过青海湖,而这一次,它带来了更鲜活的故事:一群青年学子,用青春之力守护绿水青山,让“两山理论”的实践,在青海湖畔绽放出最明亮的青春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