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学部2021级本科生人文地理综合实习圆满结束

发布日期:2024-07-09   |  浏览次数:

2024年6月21日至6月29日,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在苏州、上海开展了人文地理综合实习。来自地理学三个专业2021级的32名本科生参加了此次实习。朱华晟、周尚意两位老师通过沿途讲解、学术指导、研究讨论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充分发现并感受到人文地理学野外实习的魅力。三位研究生助教刘若彬、黄珮欣、潘周负责实习中的交通食宿安排、安全监督、辅助教学等,为此次实习的顺利完成提供了保障。

此外,本次实习还特别邀请到华东师范大学胡德老师、同济大学陆希刚老师,以及苏州大学王彬老师,在实习现场为学生们提供指导与讲解。来自安徽大学商学院的鲍捷副教授专程赶到东山前来观摩和研讨。此次实习还得到苏州大学社会学院和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人民政府党政办公室的大力支持,进一步推动人文地理实践教学改革“北京高校虚拟教研室”建设。

在历时九天的人文地理综合实习中,学生们将书本中所学的人文地理学理论运用于切身的野外实践中,在教师指导、个人学习、小组合作中探索人文地理学中的各种问题,收获满满。

第一站:苏州

6月21日:苏州规划展示馆

实习的第一天下午,师生们抵达了本次人文地理学综合实习的第一站——苏州市规划展示馆。学生们通过参观考察,初步建构对苏州城和苏州市域空间结构的认知,了解其形成和变化,为后续开展的该结构中特定地点调查做准备。苏州规划展示馆由现代馆、古代馆、沿河辅助用房三部分组成,馆内不仅形象地展示了古代苏州的城市规划、历史变迁和城市风貌,也全面展现了当代苏州古城保护、建设新区的主要成就以及未来苏州规划建设的宏伟蓝图。



师生参观苏州规划馆古代馆



师生参观苏州规划馆现代馆



师生在苏州城市规划展示馆大厅合影



师生在苏州市规划展示馆门口合影

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是北京师范大学持续建设四十余年的实习基地,镇域面积不大但地理要素典型,在这里实习有助于学生将局地观测方法应用到更大的区域之中。东山镇实习包含水平实习、垂直实习、专题调查等内容。

6月22日:东山镇水平实习

上午,学生们在周尚意教授、朱华晟教授的带领下进行东山镇水平实习。在当天的实习中,老师们引导学生观察地理要素,思考要素之间的空间关系和土地利用的主体,让学生掌握“找要素、看关系、做评价”的人文地理野外实习方法。周老师以相对稳定的要素作为标志,确定了白马庙、古尚锦、外婆桥等重要观察点,并在现场访谈当地居民,为深入理解要素间关系补充信息。此次水平实习中,学生们不仅在实地考察中加深了对人文地理学野外实习方法的理解,更在探索中增加了学科兴趣。



东山水平实习路线



周尚意教授访谈东山镇居民



周尚意教授和学生们在白马庙调查



师生们在太湖边考察

6月23日:东山镇垂直实习

上午,学生们在朱华晟教授的指导下进行垂直实习。首先,朱老师结合东山镇农业发展现状,带学生们回顾了影响区域农业生产的区位因子。之后,朱老师带领学生深入山林,沿途观测东山土地利用的垂直分布格局。在山脚,东山农户的住宅以及道路两边以银杏、枇杷、桃子等果树为主;在海拔40米以下的山坡地区,农户主要种植枇杷、橘子、碧螺春茶等高经济效益的作物;海拔50米往上,低管理强度的杨梅、板栗等作物数量开始增多。在垂直实习中,学生们理解了在局地自然环境基础之下,市场、技术与制度等人文地理因素如何共同作用影响农户的生产决策。



朱华晟教授在途中讲解



朱华晟教授沿途与学生们交流



朱华晟教授在途中指导学生们观察

6月24日-25日:分组调研+中期汇报+苏州市考察

为进一步锻炼学生们人文地理学野外调查研究的能力,本次人文地理综合实习将学生分为四组,分别开展“东山神圣空间区位稳定性” “红利或鸿沟?数字技术对东山农户收入的影响差异” “东山圩塘区域土地利用变化” “适宜性与新农人集聚:对东山涉农创业者的调查”等专题调研。



师生在农林中心访谈



学生们访谈当地村民



学生们在当地文物保护单位访谈



小组讨论

学生们深入到农村实地考察,还先后访谈了当地农林部门、宗教部门、文物保护单位、村委会、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并于苏州大学进行中期汇报。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旅游系主任黄泰教授、副主任高丽华教授以及王彬老师参加了汇报会。老师们对学生们的调研成果都给予肯定,并从转换地方尺度、发掘内在机制、厘清构成要素等角度出发对学生们提出改进意见。

之后,王彬老师带北师大师生从苏州创意园到金鸡湖,从文化艺术中心到国际科技园,从中央公园到主城区,帮助学生们构建苏州市意象地图,提升对苏州的区域认知。


  


  


各小组中期汇报



在苏州大学汇报后师生合照



苏州考察路线

第二站:上海

6月27日:上海城市产业空间结构演变

6月27日,华东师大的胡德老师带领学生们在上海进行参观考察。上午胡老师从黄浦江和苏州河的自然条件和历史渊源出发,引导学生们思考上海传统工业区的空间与产业再造过程。在苏州河工业文明展示馆,学生们学习了苏州河在上海近现代工业文明发展与国际化大都市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在曹杨工人新村村史馆,胡老师结合入户访谈的方式,让学生们深入体悟曹杨新村在社区规划上适老化改造、打造慢行友好社区空间、规划15分钟社区生活圈等确保社区的可持续发展与人地和谐的规划要点。

下午,师生前往真如城市副中心考察,了解到真如城市副中心通过土地集约、丰富业态,逐步打造产业要素的集聚地、龙头企业的入驻地、知名奖项的举办地、专业人才的涵养地的发展过程。在天安千树、M50文化创意产业园,胡老师带领学生们发掘城市发展中留下的刻痕,推敲上海黄浦江沿岸产业从重工业到文化创意产业演变的缘由,站在时代的角度思考不同时期的空间开发的合理性以及未来城市发展过程中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



上海城市产业空间结构考察路线



苏州河工业文明展示馆志愿者讲解



胡德老师访谈曹杨一村居民



上海真如城市副中心副总规划师陈霞女士现场讲解



胡德老师讲解苏河水岸的发展规划

6月28日:水系、政区与城镇之关系考察

6月28日,同济大学的陆希刚老师带领学生们去往昆山花桥经济开发区、新江村、安亭镇、青龙镇和黄渡镇等地,帮助学生们理解河道变迁、政区变化与城镇发展的关系,以及都市区、半城市地域的多样性。花桥经济开发区定位为江苏省未来三大区域性商务中心之一,是上海经济圈内的离岸CBD,反映出上海这一城市体系具有功能分化、扁平化发展的特征。在新江村,陆老师向学生们介绍了吴淞江河道变迁的历史,并与大家现场探讨了河道变迁对于城镇发展的影响。而安亭老街和新镇的显著差异则反映出行政区划在城镇演变中的作用,号称上海第一镇的青龙镇在千年历史中的变迁,表明市镇的兴衰存废与水道的畅通阻塞、流徙变迁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上海大都市郊区小城镇考察路线



陆希刚老师在花桥经济开发区现场讲解



陆希刚老师带领师生们考察吴淞江河道



师生们参观青龙镇遗址

6月29日:上海规划展示馆

6月29日上午,师生们来到了本次实习的最后一站——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展馆设“序厅、人文之城、创新之城、生态之城”四个主题展厅,展示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大家经过两天的上海实地考察之后,再来参观上海城市展示馆,对上海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和空间结构演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师生们参观上海市城市规划展示馆合影


结语

伴随着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绵绵梅雨,为期九天的人文地理综合实习圆满结束。在这次实习中,学生们将过去三年学习到的人文地理学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边学边做、且行且思,既收获了个人的成长,更在小组合作和实地调研中,探索了人文地理学的具体问题,磨炼了野外实践方法和技能,既检验了学习成果,又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了必要的实践基础。

本次实习还进一步增强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相信未来学生们能将本次实习所学运用到日常学习生活实践中,在城乡山水之间发现和领略地理学的奥妙,在同行之外收获珍贵的友谊和回忆。

苏沪此行平烟雨,且思且行乐悠长。相信同学们都能在实习中有所收获,做有温度、有深度的地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