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下午,2025年度第2期和第3期资源科学前沿系列讲座在北京师范大学京师科技大厦B座1226会议室成功举办。应杜恩在教授邀请,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王焓副教授和瓦赫宁根大学地球系统与全球变化研究组Wim de Vries教授分别作前沿学术报告,田玉强教授、陈锡云副教授、穆西晗教授等20余位师生参加了现场交流。
王焓副教授以“植物的适应性响应及其对全球碳循环的影响”为题进行了前沿成果分享。她首先梳理了植被模型的发展历程,阐述了基于植物演化最优性(EEO)理论和植物功能性状(PFT)发展新一代植被模型的必要性。她进一步介绍了P model的理论基础和构建思路,并结合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详细阐释了P model对植物器官(叶片呼吸热适应)、个体(光合作用和水力特性之间的协调)和生态系统(碳分配和蒸散发)水平的核心特征和关键过程的模拟和预测,展示了P model突出的预测能力和跨植被类型的普适性。
王焓副教授作报告
Wim de Vries教授以“Impacts of nitrogen use on greenhouse gas exchange at global scale”为题,系统介绍了氮素利用/排放对全球温室气体交换的影响途径及效应评估。他首先简要介绍了全球温室气体的总体收支情况,指出人为排放源对温室气体交换的重要影响。他进一步梳理了氮输入(施肥、沉降和淋溶流失)和氮排放对温室气体(包括甲烷和氧化亚氮)交换的影响途径和过程,阐述了控制实验、时空梯度研究和模型模拟等多种方法在人为氮排放对温室气体的效应评估中的应用。Wim de Vries教授指出,人为氮排放的减少在短期内总体具有增温效应,而从长期来看则逐渐转为降温效应。最后,他强调了氮利用/排放对温室气体交换影响的复杂性,应提高对温室气体交换的预测能力。
Win de Vries教授作报告
两场学术报告兼具前沿性和科普性,深入浅出、妙趣横生。参会人员围绕P model理论基础及模拟应用、氮污染防控等问题与报告人展开了热烈讨论,现场气氛十分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