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北京师范大学“互联网+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探究并发挥人工智能技术在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中的作用,2023年5月5日上午,学部科研管理部门联合党团学工办,在生地楼180会议室举办主题为“人工智能新进展对地理学教研的机遇与挑战”的前沿讲座,邀请了杨晓帆教授、高培超副教授作主题报告,唐宏教授作为嘉宾进行点评与交流。讲座由蒋卫国教授主持,50多位师生现场参会交流。
杨晓帆教授作题为“让机器‘画画’的Midjourney”的报告。杨老师从近期探讨人工智能对科研领域影响的文章入手,指出教育和科研工作者应时刻关注新兴技术和工具并将此融入到日常教学和科研工作中。接着以“光伏治沙、黑河流域、高原湖泊”的科研概念图绘制为例,对Midjourney这一基于人工智能的绘图平台的功能和操作进行了全面的讲解演示。通过简单的关键词指令,Midjourney即可迅捷地提供AI绘图结果,但结果可能具有较大的理解偏差,绘图情景往往是生硬地拼凑关键词元素或具有过度的虚拟化特征而偏离现实情景。随后,杨老师分享了Midjourney的使用心得,即需要多次的尝试和摸索,优化、增加更多的细节描述,正确地表达绘图需求,直至符合预期效果。
高培超副教授作题为“让机器‘说话’的ChatGPT”的报告。高老师从ChatGPT和OpenAI的发展历程讲起,指出随着训练数据库量级的提升,ChatGPT可逐步实现更加强大的功能和较为精准的回答,ChatGPT3.5版本发布以来即受到广泛关注和大量应用。接着,高老师从核心原理入手,介绍了ChatGPT的功能主要是通过“语言识别、情感分析、句子相似性处理、文本分类、搜索匹配、文本生成”的路径实现的,随后演示了ChatGPT对科研、学习和教学的辅助功能。他表示,ChatGPT虽然受限于所学的背景知识,但也可以接受后续实时的训练,使用者提问的内容也是训练材料。同时,ChatGPT的回答存在不实或过时的信息,需要使用者甄别。最后,高老师总结了未来人工智能对教研工作可能带来的挑战, 以上世纪90年代电脑高科技广泛使用对社会的影响为例,建议大家以开放的态度积极了解新技术,同时注意甄别使用。
唐宏教授作为特邀嘉宾分享了个人思考心得。他谈到,当下人工智能在计算机视觉、语言建模等领域的模拟行为已经飞速发展,未来物理模型和机器学习模型走向融合的可能性是极大的。人工智能带来的便利和压力是同时存在的,一是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需要重点思考如何引导学生、如何提升学习效果和能力。二是对学习内容的革新,是否将机器学习为代表的新兴知识作为基础必修课是值得探讨的话题。同时,唐老师对地理学和信息学的融合以及地理研究在人工智能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提出了展望。他表示,目前人工智能的海量信息来源并未关注数据所在的地理环境,而算法涵盖具体的时空概念才能真正走向现实世界。
与会师生围绕人工智能对教学、科研和生活的冲击,科研工作中使用人工智能工具的边界,将ChatGPT应用于学生心理疏导及危机处理的可能性等方面进行了热烈讨论。
今年4月份,地理科学学部党政联席会进行集体学习,杨晓帆教授和高培超副教授给学部党政班子进行了讲座,地理科学学部部长宋长青教授对讲座内容表示高度肯定,希望学部广大一线教研老师能够提高敏锐性和执行力,紧跟国际技术前沿,利用新技术和新方法更新教学和科研理念、变革教育模式,推动教育创新发展的新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