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访谈(一)丨朱孝林:“我选了一条适合自己的路”

发布日期:2022-03-30   |  浏览次数:

卷首语

百廿京师兰蕙,双甲木铎振新声。为庆祝北京师范大学120周年校庆,传承师大精神,凝聚校友力量,拓宽学生就业视野,提升学生职业发展素养,党委学生工作部、校友会联合学部开展“扬帆风起百廿至,职向未来耀华年”校友生涯访谈活动。


图片

朱孝林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2003级本科(原资源学院)、2007级硕士(原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硕士师从陈晋教授。2014年从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地理系获得博士学位,此后在科罗拉多州立大学(2015年)和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2016年)进行博士后研究。现为香港理工大学土地测量及地理资讯学系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获得国家自然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资助。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遥感图像处理、数据融合、生态遥感、城市遥感、夜间灯光遥感。迄今为止,发表SCI论文70多篇, SCI引用3500多次,6篇文章入选基本科学指标(ESI)Top1% 高被引论文。研究成果被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和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报道和推荐。获得多项国内外重要奖励,包括李小文遥感科学青年奖,美国摄影测量与遥感协会(ASPRS)Robert N. Colwell Memorial Fellowship 奖,香港理工大学院长奖。


墙壁上挂着大幅世界地图,右侧是一些有纪念意义的照片,珍藏着他的求学和科研历程,“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校训碑的照片是如此吸引人的目光,桌面上散落着打印出来的论文,旁边还有一个供写写画画、自由讨论的白板。

这就是朱孝林的办公室,就如他所说,“这里就是典型的地理人办公室”。


图片


“我选了一条适合自己的路”

回想起十几年前的事,朱孝林这样说:“我高中就喜欢理科,钻研数理知识对我而言一点也不无聊,反而是一种享受,选择北师大是因为她是一所底蕴深厚的百年名校,后来选专业是出于兴趣,回过头来想想,我选了一条适合自己的路。”

   2003年,来自四川的朱孝林怀揣一腔少年热血与对未来的憧憬踏入了北师大的校园,北师大的综合性学科实力、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和百余年深厚底蕴深深地吸引着他。凭借优异的高考成绩,他进入励耘实验班,在这里,他可以先经过一年基础学科学习,对各专业进行初步了解后,再进行专业分流。大一的通识课上,朱孝林见到了很多院士级别的教授,过去只有在新闻报道中才能见到的人竟成了自己的老师。课堂上,他了解资源、遥感、卫星探测等知识,这些基于数理,又可以应用在实际中,还与民生息息相关的知识,让他对资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产生了浓厚兴趣。同时,朱孝林特别喜欢地理学习中比较重要的野外实习工作。


图片

2005年暑假小五台山野外实习


“在北师大的七年时光:享受且成长”

母校的一草一木想来依旧亲切,朱孝林说:“我在北师大待了七年,对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很熟悉,七年里,北京举办了奥运会,学校新修建了研究生宿舍,邱季端体育馆等。”母校优越的地理位置也给朱孝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北京三环内,去哪里都很方便,对于本科生是很好的。他记得初到首都时的心潮澎湃,还与室友步行去天安门,北师大得天独厚的优势成为了他珍贵的回忆

在朱孝林的求学之路上,母校的校园文化给了他极为舒适的体验。“北师大的气质非常独特,人文气息浓厚,如果只学习理工类知识,其实会受到限制,事实证明,我后来做的很多研究都需要从人文的视角去看待。”北师大,文理交融,人文社科与理工科共同发展,校园具有十分浓厚的人文氛围,尊师重教,治学修身,深刻影响着北师学子。学习氛围既非过度紧张,也非毫无压力,挑战与轻松并存。


图片

2007年本科毕业照


“七年时间会改变一个人,在这里有许多机遇。”在北师大,大二时的遥感课让朱孝林找到自己的兴趣,本科生导师制让他本科期间就可以接触科研,从而使他萌生了未来去高校任教的想法。大三时他进入陈晋老师的课题组学习,不仅学到了很多做研究的思想与方法,也是不可多得的一次近距离接触教授的机会,大四时他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认为自己适合在高校任教,同时做出读研的决定,硕士三年,朱孝林潜心研究,也更加确定自己喜欢在高校或者研究所工作。于是,2010年,他在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开始读博深造,六年后,做了两年博士后的他看到了香港理工大学的招聘信息,因缘际会之下,朱孝林实现了自己在本科生时期产生的就业想法—高校任教。


图片

2014年从俄亥俄州立大学博士毕业,这是朱孝林当时工作的机位


 和很多大学生一样,朱孝林在本科时期也曾迷茫过,不知道现在所学的知识对以后的工作有什么帮助。“但每一门课的设置,都有它存在的道理。”朱孝林工作后愈加发现之前所学知识的有用之处。地学的思想都是相通的,曾经学习的基础知识,让他能够更好地解释自己研究得到的结果。或许当时没能发现这些学科的应用价值,但“学了之后技能是在的”。

本科时代所培养的地理学思想,在朱孝林的主攻方向遥感研究中,方方面面都有体现。地理学的思想深入到遥感领域的每个角落:遥感研究的对象是地球系统,各种地表的事物是动态的、关联的,卫星观测也是动态的、关联的。从卫星数据获取地表信息,对卫星数据进行融合处理,这背后的原理很多来自朴实的地理学思想。

“做研究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是会运用到很多基础学科的知识。”在地学研究、遥感研究中,数学与物理是必不可少的。遥感利用电磁波与地物的相互作用,涉及到许多经典力学、光学方面的问题,比如卫星轨道设计是力学问题、光谱数据分析是光学问题等。说到这,朱孝林忍不住“凡尔赛”了一下:“我当年很喜欢这些课程,成绩也是很好的。”


图片

与被称为gis之父的Michael Goodchild在香港理工大学合影


从求学到工作,从士兵到将军

在香港,高校教授们的工作同内地类似,主要分为教学、科研和服务三部分。其中科研占比50-60%,这方面,朱孝林在推进自己研究工作的同时,还需要指导硕士生和博士生的论文,教学大概占30%,他每年大概负责三门课程,与遥感或者地理空间数据分析有关,课程面向本科生或研究生。服务也就是行政方面的内容,朱孝林现在所担任的课程主任,需要负责高考生的面试以及解答本科生的各种问题。这些工作也有各自的评价标准,研究方面要看研究项目和论文的数量与质量,教学方面则与学生的评价、设计课程的质量有关。“在大学里工作,时间比较自由,但工作的性质与内容也注定我们是忙碌的。”就如同朱孝林接受我们采访的周六下午,虽然是正常的休息日,但他依旧在办公室里加班。

从求学到工作,朱孝林完成了由士兵到将军的角色转换,工作要求他考虑得比以前更细致、更全面,士兵只需要听从将军的指挥,将军必须顾全大局,把目光放长远,对所有人负责。首先是他的人际交往能力与团队协调能力的提升,作为一个课题组的指挥官,他要不断学习如何协调成员之间的任务分配。其次是心态上的转变,学生时期,朱孝林可以只专注做好导师制定的科研任务,依次攻克研究中所遇到的种种困难,而现在,他成为了导师,需要为课题组选择目标,选择热点和对国家有用的科研选题,同时还得对自己的研究生和博士生负责,每个人的兴趣、背景与性格都不尽相同,朱孝林需要找到他们的最优方向,因此,他面临着更多的选择与取舍,这也是他在工作中面临的最大挑战。科研工作的进行很可能受到技术或客观条件的制约,朱孝林不得不接受那些自己无法改变的,他需要提前准备好plan B,如果作为学生,则不需要考虑这方面。他不仅是一名导师,还兼具合作者、协调者和组织者的身份,职责的扩大也意味着压力与挑战的增多。


另一个成就感:我的学生

2005年,朱孝林刚开始接触科研,每一步的成长、进阶,都是陈晋老师带入门。在俄亥俄州立大学,他的导师是刘德胜老师,在那里,朱孝林接受了很多新的遥感思想,许多奖项的获得也离不开导师的提名。2020年,他获得了年度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在申请的过程中,他得到了许多老师与同学们的帮助,“你是谁的学生,又是谁的老师,这样一个个分支像许多家庭构成了整个学术界。”尽管离开了曾经的课题组,同门之间仍有相同的兴趣,会提供给彼此无私的帮助,大家依旧保持联系,存在很多合作研究。朱孝林认为,从事科研工作最重要的品质是好奇心和挑战精神,纯粹的好奇促使发现问题,挑战精神帮助解决问题


图片

2013年美国摄影测量与遥感协会领奖


究其根源,是兴趣的驱动让朱孝林选择了地理,选择了埋头于科研,他说:“我内心深处就非常喜欢这种工作,我在办公室加班也是在做与科研有关的事情,做一些与兴趣有关的工作从来不会让我觉得枯燥乏味。”同样,也是兴趣让他在这份工作中获得了成就感,研究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并把它写成完整的论文,可以对别人有所启发和借鉴,他觉得自己好像为知识的海洋奉献了几滴水,这是很有成就感的一件事。尽管朱孝林已经发表多篇论文,但每当收到论文被杂志接收的恭喜邮件时,他依旧非常开心,这是无可代替的喜悦。

作为researcher,朱孝林成就感满满,与此同时,作为educator,他说:“另外一方面来自我的学生,当我的学生很优秀甚至超越我的时候,我会收获无与伦比的成就感。”对于朱孝林来说,指导学生可以算作一个一起成长的过程,当学生取得进步,为人师者会感到由衷的自豪,朱孝林提到了自己带的第一位刚毕业的博士生,“他马上就要去新加坡读博士后了,在我们相处的这几年里,我清楚地感受到,我的想法可以影响到他,他从一开始的青涩到可以在这个领域做得很好,这是一个积极的改变,也是对我作为educator价值的证明,我相信这一点我与许多老师的想法是一样的。”

老师对学生传授的,从来不只是知识,还有人生经验与价值观,他们的一言一行能影响到学生的未来,并且这种影响是扩散式的。“我最有感触的是有时会收到一些毕业生的感谢信,信里面他们提到一些我可能自己都没留意过的说出的话,但这些话对他们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作为一名老师,无论学生最后是否选择科研领域,能对他的人生能有一些积极的影响就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如果师生之间没有交集,那么他现在可能会拥有完全不同的人生。”朱孝林还提到,在母校的许多经历,都对他作为educator所拥有的理念有所奠基,他的教学生涯中,也获得过年度优秀教师等奖项。


图片

2021年8月第一位博士生毕业(左:田家旗,右:朱孝林)


展望与祝福

朱孝林对于内地与港澳台的学术交流有着自己的看法,与香港理工大学交流比较频繁的高校,很多位于南方,作为曾经的北师大学子,他期待北师大可以与港澳台高校开展更多的合作,比如进行一些交换互访活动、开展workshop或者互相修读课程,彼此交流校园文化、科研成果与学习体会。

在喜迎北师大120周年校庆之际,朱孝林非常遗憾因疫情而不能回到母校,但他送上了诚挚的祝福:“愿母校的各学科成为国际竞争中的佼佼者,未来可以培养更多人才、创造更多辉煌,成为世界一流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