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访谈(三)| 胡志丁:厚积薄发 静心笃学

发布日期:2022-03-30   |  浏览次数:

卷首语

百廿京师兰蕙,双甲木铎振新声。为庆祝北京师范大学120周年校庆,传承师大精神,凝聚校友力量,拓宽学生就业视野,提升学生职业发展素养,党委学生工作部、校友会联合学部开展“扬帆风起百廿至,职向未来耀华年”校友生涯访谈活动。


图片


胡志丁(1986-),男,江西上饶余干人,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2010级博士生(原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师从葛岳静教授。后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进行博士后研究,合作导师为刘卫东研究员和陆大道院士。现任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区域地理系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华东师范大学紫江青年学者,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后备人才,主要从事全球化与地缘环境研究。主持国家社科重大招标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主持省部级、地方政府、部队、协同中心等项目10余项,参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社科重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等10余项,发表论文90余篇,出版专著2部,多次获得省部级奖励。


“北师大对我的影响是深入骨髓、难以抹去的”

虽然从北师大毕业已近十年,但胡志丁一直与母校保持着紧密的联系,这与北师大对他产生的巨大影响是分不开的。读博期间,他勤奋刻苦、自律上进、劳逸结合,把握学习和锻炼这两个主题词,最终高效完成了一篇27万字的博士论文。在谈到上次回母校时,胡志丁仍然清晰地记得他受邀进行“地缘环境”主题的学术报告,这一研究方向正是在他读博期间,由陈军院士和葛岳静教授共同倡导开创的。这一议题至今仍是政治地理学、地缘政治学的研究前沿。可见,北师大深刻影响了他的科研志向与学术走向。多年来,胡志丁坚持深耕“全球化与地缘环境”这一领域,产出了相当丰硕的成果。

除此之外,母校更多给了他学术上的自信与不断突破的勇气。“在北师大学习,你会发现自己身处于国内地理学领域拔尖之地,你会相信从这里培养出来的学生,也一定是数一数二的。”胡志丁如是说,“所以从内心上,北师大的高水平会让你相信只要努力,就能够提高自身学术能力达到国内高层次水平,进而成为你努力的原因。”同时,他提到当时学院云集了地理学各领域的出色学者,如遥感的李小文院士、自然地理的刘宝元教授、中国地理的王静爱教授等等。“看到身边有这么多优秀的老师,自然会对自己的学习环境与成长空间更加自信。”因此,胡志丁认为,北师大对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尤其是给予了他这样的信心:只要努力,走出北师大的时候就是全国一流水平。

优越的学习环境,离不开行政、学工、后勤等多部门的支持。胡志丁回忆道:“有一年冬天下了很大的雪,早上睡醒去吃早饭时,发现所有去食堂路上的雪都已经被铲干净了。”在他看来,正是这些看似是一点一滴的小事为他的学习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校方为学生扫除障碍营造优越环境,让学生得以专心投入自己的学习工作中。


图片

2015年第三届地理学与中国全球战略高层论坛

(左:胡志丁研究员;中间:宋长青教授;右:葛岳静教授)


读博期间:学习、锻炼和娱乐

许多人感觉读博是一件痛苦或疲惫的事情,但胡志丁回忆起他在北师大的博士学习生涯,却感觉“过得非常滋润”。“我现在还记得我和室友两个人每周一三五游泳,二四六约着出去吃饭,作息规律保持得非常好。”他津津乐道,“当时校内游泳大概是7块钱一次,非常便宜。泳池外有三个很大的碳吸附循环设备,水质很好。”胡志丁强调,学生在学习期间就应该认真做好两件事:一是真正静下来好好学习,二就是好好玩和锻炼。

“7点起床吃早饭,8点左右开始读文献,一直读到11点左右,然后看半个小时电影,11:30去吃饭,回来再看半个小时电影,然后午休。下午2点起来继续看文献或者写东西,晚饭前又看半个小时电影,吃完饭休息一下,晚上7点钟左右去游泳,晚上睡觉前又看半个小时电影。”在这种作息习惯下,胡志丁几乎每天都在学习和锻炼中度过,高效地完成了博士学习。说到此,他不禁“凡尔赛”地提到:“何况我在博二的时候还回去结婚了,其实真正攻读博士花的时间应该也就在两年左右。”

博期间养成的自律习惯,在进入工作岗位后,胡志丁仍然很好保持着,“我每次到办公室的第一件事不是做别的,还是坚持看文献、做笔记,这是最主要的工作模式。”这种好习惯成为他不知疲倦、产出丰硕成果的法宝。在他的研究领域内,胡志丁一直大量阅读国别历史、宗教政党等地理学科以外的文献,坚持问题导向,尝试像政治家、政党领导人一样思考国际问题。连胡志丁的研究生也不禁感叹,这种日积月累造就了胡老师“满肚子墨水”,写起论文得心应手。


图片


厚积薄发,像高中生一般努力学习

在谈到职业发展时,胡志丁分享了自己毕业后前往中科院地理所进行博士后研究的经历,他反复提到的一个词是“厚积薄发”。“人总会参加工作的,为什么要着急呢?”他认为,博士后研究有助于拓宽人脉视野,更重要的是将自己在博士期间撰写文章所达到的水平稳定下来,沉淀后再参加工作,会更加得心应手。这样一来,他的博士后经历不仅没有浪费时间,反倒有助于获得更好的平台和待遇,从而有更好的发展潜力。

对于那些即将毕业、着急投入职场的学弟学妹们,胡志丁给他们算了一笔账:每年本科毕业生大概是900多万;硕士毕业生是40万左右;到博士阶段竞争的毕业生就变成了8-9万人。如果本科毕业工作拿的是10万/年,但若积累五年后拿到的人才待遇是50万/年,一年便相当于其他人五年的收入。因此,他认为无论是硕士还是博士,一定要“厚积薄发”,坚持像高中一样努力学习,如果能把高中刻苦学习的状态融入到个人生活中去,所有事情都会做得更好。

对刚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弟学妹们,胡志丁建议:“要花更多的时间在自己的主要研究领域上,在硕士、博士阶段把这个领域所涉及到的经典专著和论文都要读一遍,这是非常重要的。”


图片


和自己比较:人们会看你真正留下来的是什么

虽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华东师范大学紫江青年学者,但胡志丁认为,不能以所谓的“人才帽子”来评判自己的学术成就和得失。他始终坚持和自己进行比较:今天的自己有没有超越昨天的自己?有没有发自内心地在做真正的研究,而不是仅仅为了发文章?“若干年后别人再去读你的文献、再去评价你做了什么贡献,最终让你成名的,绝对不会因为你是院士还是长江、杰青,人们会看你真正留下来的东西是什么。”

就职于华东师大,胡志丁同样面临着年终考核、聘期考核等,有时还需要跨学科评审。如何才能获得认可?特别是获得其他领域的专家认可?胡志丁有自己的看法:“真正打动别人的东西并非履历、头衔等,而是你做什么工作、如何做这些工作。用心做自己的科研,坚持深耕自己的领域,而不是纯粹为发表论文而‘玩学术’,自然会得到别人的认可。”

对于人文地理领域,胡志丁认为与自然地理、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等学科有所差异,“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你会发现我们做人文地理的,有时候想跟别人去比较谁更加优秀是好比的,提出一个理论、给出一个评价、得出一个结果,不一定立马能得到认可。所以不要太去强求,而是要真正静下来好好地思考,沿着学术道路不忘初心。”


图片


亦师亦友的胡老师

如今,胡志丁早已从当初的学生成长为博士生导师,招收了一批又一批研究生。他给学生们留下的印象总是阳光温暖、严格自律、年轻积极、充满智慧。他的学生提到,“日常和胡老师是亦师亦友的相处模式,他经常会和我们一起去食堂吃饭,边吃边聊天,非常轻松愉快。有一次他生日,我们为他准备了鲜花和小卡片在他下课的时候送给他,回到办公室一起吃蛋糕庆祝,那天胡老师特别开心!”还有学生打趣道:“跟着胡老师读博以后,我学习变好了、身体健康了、形象气质好了、更加人见人爱了。”

对这种轻松愉快的课题组氛围,胡志丁说到,“学生总会毕业的,不可能永远以老师身份与学生交流,只有真正以朋友的状态相处才能够处理好师生关系。”在日常,课题组也常通过组会分享、命题作文等形式,共同开展学习与讨论。


图片


建议与祝福

对于学部和学校的就业工作,胡志丁建议学部和学校在每年就业季前或者开学的时候,邀请不同行业领域的优秀代表分享个人经历或进行就业辅导,让同学们看到不同职业不同的工作状态和环境,以期对同学们有所启发。

最后,在喜迎北师大120周年校庆之际,胡志丁也为母校和学弟学妹们送上最诚挚的祝福:“希望母校越办越好,培养学子们更好践行‘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祝愿母校在未来,真正实现世界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