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访谈(四)| 高松:勇于挑战,笃行致远

发布日期:2022-03-30   |  浏览次数:

卷首语

百廿京师兰蕙,双甲木铎振新声。为庆祝北京师范大学120周年校庆,传承师大精神,凝聚校友力量,拓宽学生就业视野,提升学生职业发展素养,党委学生工作部、校友会联合学部开展“扬帆风起百廿至,职向未来耀华年”校友生涯访谈活动。


人物简介


图片


高松,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2005级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本科生(原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北京大学硕士,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UCSB)博士学位。目前是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成立地理空间数据科学实验室GeoDS Lab,从事场所地理信息科学理论,地理人工智能,基于时空大数据的社会感知研究,在PNAS、IJGIS、CEUS、TGIS等国际期刊共发表地理信息科学相关学术论文60余篇,包括10篇Web of Science ESI高被引论文,谷歌学术被引总数4800余次,h指数30。

主持和参与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威斯康星大学校友基金会、微软人工智能与地球科学等多项科研项目。曾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优秀留学生奖学金,UCSB地理系杰出研究奖,美国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科学协会年度优秀博士生,奥地利国家科学院地理信息科学杰出青年学者、国际制图学会优秀青年学者、北京大学“学生五四奖章”、北京师范大学“十佳大学生”、北京市优秀毕业生等荣誉称号。在北师大就读期间曾担任北京08年奥运会火炬手。

目前担任国际学术期刊Annals of GIS副主编,Scientific Reports编委,国际地理信息科学(IJGIS)的客座编辑,美国地理学会(AAG)地理信息系统与科学分会理事会学术主任,国际华人地理信息科学协会(CPGIS)理事会成员和2021-2022主席。


图片

高松担任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手


求学师大,收获颇丰

回忆起为何选择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作为自己的专业的,高松认为原因其实很简单,“信息科技与传统地理学的有机结合以及交叉学科的特点对我来说是吸引力最大的”。在师大的求学的生涯中,高松处处践行“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在浓厚的学氛围中潜心学习,收获颇丰。

北师大为高松提供的求学环境和人生的塑造,高松在与我们提起时仍然充满感激。第一,高松指出在学部的学习让他尤为感激。北师大地理科学学部的课程体系建设非常具有系统性,我们常说“博大精深的地理人”,“博大精深”对地理人知识面的诠释是生动而具体的,从最初的导论课到信息地理学相关的课程,所涉及的知识面都非常广,极大地开阔了他的视野。第二,是北京师范大学全面而扎实的学科体系培养。“我们学的知识非常丰富,打好了坚实的基础”,学习不能想着一步登天,前期的知识基础是未来深入科研的保障。高松在当时进入到学校的励耘实验班中,能够和其他学院其他专业的同学们一起去丰富自己的在其他领域的一些知识,比如说心理学和管理学,同时还有一些实践、技能,包括计算机和人文社科方研究方法等等。这一点令高松尤为难忘。在励耘实验班的学习,不仅使他获得了更广阔的知识面,更让他的实践能力得到提升,并且认识了其他专业非常优秀的同学。另外,积极向上的学生风貌,勤奋踏实的治学氛围,北师大“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都是师大在高松身上留下的烙印,也正是在这样的求学环境下,高松勤学笃志,上下求索,不断挑战。第三,雄厚的师资力量。老师们学识渊博,并且倾囊相授培养学生。他们身体力行“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当时教授人文地理的周尚意老师(本科生科研指导老师)、亦师亦友的刘慧平老师(本科毕业论文指导老师)等都对高松帮助很大、影响深远。


科研,教学,公共服务:在挑战中提升

在高松看来,做科研就是要不断挑战科学难题,解决实际问题。做科研时的一些探索发现能够给他带去快乐。对学科的发展进步做出贡献,在公共事件,包括公共卫生、公共安全等的应急起到支持和辅助作用都让高松在这份职业中获得满满成就感。他举例到,在应对新冠疫情的过程中,GIS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一些数据手段,可以明晰疫情在空间和时间上如何传播,支持公共政策决策。

而谈及在国外高校的教学,高松认为主要任务一是课程的教授,二是指导学生,这也是高松非常喜欢的事。因为“学生成长,成功与收获的过程让老师非常欣慰,老师们都希望桃李满天下,这是非常重要也是很有成就感的一件事”。

最后,基于自身价值的公共服务,既可以是对学校的工作服务,也可以是对组织的服务。对高松而言,无论是在美国地理学会,国际华人地理信息科学协会,国际计算机学会空间信息分会担任一定的社会服务的职位,还是作为期刊的编委都属于这个服务类型。也正是因为要顾及好这科研、教学、和服务三个方面的事情,时间管理和分配是高松在工作中面临的最大挑战,很多人也会开玩笑说,老师可能都不止是“996”,而是“007”,“因为每时每刻都在想着这个科研和教学问题”。

工作以来,不同身份之间的不断的转换对他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一个成长过程。从求学到指导学生,从做科研的助理到作为项目负责人带领团队作为项目负责人,他更多的是从指导者的角度去看待相关的问题。也正是在各个组织中承担不同角色,让他不断开阔视野,提升自我。

在采访的过程中高松多次提到“挑战”这个词,不论是科研难题还是社会问题,在挑战中提升自我,在挑战中发现乐趣。主动迎接挑战,抓住并存的机遇,享受成功的满足。


图片


尽早参与,勇于表达

高松结合自身的经历,给想在国外高校任教的师弟师妹们提出了两点建议:第一,尽早地参与科研。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把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从最简单的事情做起,哪怕是最简单重复性的数据处理。”第二,大量地阅读文献。做科研必须紧跟最新的学术动态,这就离不开大量的文献阅读,高松认为,“大量的文献阅读与查询是我们在任何阶段都要做的”。“磨刀不误砍柴工”,这不仅能为做科研打下坚实的基础,更重要的是能够紧跟学术动态。通过阅读我们自己子领域内最新、最顶级的期刊我们能够了解到这个行业的最新动态,高松也为大家推荐了GIS方面的学术期刊:《国际地理信息科学》。第三,展示、表达与汇报自己的研究成果。尽早参与国际性的行业组织的活动,无论是研讨会,还是汇报,海报等等,以各种形式去参与并建立自己在学术网络中的影响力,这样他人才能够通过成果认识你,有助于在国外寻找到自己的导师。

高松在国内与国外学习与工作的时间比较均衡,当谈到国内和国外高校的一些区别时,他首先提到的是思维的差异。“可能与我们的文化有关系,国内确实更鼓励的是求学然后理解学习知识,并且去探索问题等等。在美国的教育体系下,在授课的很多环节设置上,非常强调要表达自己的观点。”高松认为,这对学生来说有利有弊。当实在没有观点需要表达的时候,这种方式可能会形式大于意义。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独立思考与团队协作都是必不可少的能力。

“中美求学方式最大的不同在于思维方式的不同,我们的国内教育更多是接受式的教育,而美国教育更多的要求学生在接收之外要去反馈,进一步要去质疑。”高松建议将接受式与表达式的思维方式相结合。通过接受式的教育,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扎实基础。但在一定的阶段,比如说研究生阶段或者是本科高年级阶段,在高松看来就是思维最活跃、具有创新性的时候,这时就应该结合主动挑战、质疑式的思维,勇于表达。

说到这里,高松提到,地理科学学部的学术年会就是非常好的接受式与表达式的思维方式相结合的体现。学部内部需要这样一个交流的平台,无论是老师与老师之间,老师和学生之间,还是学生和学生之间,在听了报告之后都会互相深入探讨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从而达到思维和学术的提升。


祝福母校,献礼百廿

在访谈的最后,高松在期待母校百廿校庆的同时,也对学校和地理科学学部表达了自己的建议和美好祝愿。“希望学部继续开展相关的交流活动,让校友们有机会了解这个母校和母院的最新工作,并且构建好校友网络,通过不断地就业推荐,让师弟师妹们都到相关的行业部门去工作和实习,从实习第一步开始,这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祝贺母校成立120周年,很荣幸成为母校毕业的一员。‘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其实也是治学的准则和人生的信仰,就像人生的指南针一样,伴随我们一辈子。希望我们师大在未来能够培养出更多国际化、多样化的人才。”


图片


采访学生感悟

高松师兄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精彩而生动的中国青年在美国高校任教和科研的图景。对高松师兄的访谈,不仅让我们近距离了解了美国高校教学的图景,更让我们体会到了时代背景下中国青年在国外高校的专注和拼搏。更珍贵的是,高松师兄一直密切关注着国家尤其是母校的发展。提到地理科学学部这些年的变化,高松师兄如数家珍。尤其是对于地理科学学部举办的学术年会,高松师兄大加赞扬,并认为学生年会是非常好的形式,更让他们这些离开母校多年的学子,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到学部的学术成果。

访谈结束后,我们久久仍沉浸在高松师兄的活力和条理的思维中。他让我们看到了一名优秀青年的人生选择,让我们看到了一名志向教学和科研探索的教学人和科研人的饱满激情和无悔奉献。最后,我们收到了高松师兄提供的照片。照片中的他,站在一株松树之前,笑得清澈而纯粹。我们也愿他如松一般,青翠挺拔,在科研和教学之路上硕果常存,事业长青。

——李妍,2021级地理科学(励耘实验班)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少有机会能够接触到国外高校教师这一职业,适逢北师大百廿校庆,很荣幸有机会近距离倾听学部校友的成长之路,了解国外高校这一职业的内容与职责。在采访的过程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高松师兄反复提到的“挑战”以及对国内外高校的区别的看法。他直面科研难题、时间管理的挑战,在解决一个又一个难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满足感。机遇与挑战并存,笃行不,直面挑战,敢闯敢拼,方能把握成功的契机。还有高松师兄强调的将国内外学习思维相结合,在不同的学习阶段侧重与不同的思维方式,将接受式学习夯实基础与表达式的思维输出相结合,善于思考,用于表达观点。在采访的过程中受益匪浅,深入了解这一职业的同时也获得了优秀校友分享的宝贵经验。

——刘明瑶,2021级地理科学(励耘实验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