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访谈(六)| 兰珩:滋兰树蕙,君子如珩

发布日期:2022-03-30   |  浏览次数:

卷首语


百廿京师兰蕙

双甲木铎振新声


为庆祝北京师范大学120周年校庆,传承师大精神,凝聚校友力量,拓宽学生就业视野,提升学生职业发展素养,党委学生工作部、校友会联合学部开展“扬帆风起百廿至,职向未来耀华年”校友生涯访谈活动。


人物简介


图片


兰珩,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1985级(原地理系)本科生、经济与管理系研究生。目前担任中学地理正高级、特级教师,现任贵阳市清华中学校长。贵州省人民政府第二、三、四、五、六、七届督学,贵州省政协委员,贵阳市人大代表;

贵州省首批高中名校长,贵州省高中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贵州省地理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同济大学教育教学改革咨询专家;贵州省示范高中评估专家;全国中学教育科研联合体理事;曾获全国优秀地理教育工作者、贵阳市中青年科技骨干;多次获得省、市级优质课大奖和优秀教育工作者、基础教育科研先进工作者。


家庭环境孕育从教初心

谈及为何会选择教师这份职业,兰珩认为其深受家庭和时代氛围的影响,她的母亲是一名教师,父亲是一名医生,对这两个行业的了解较多;她梦想成为一名人民教师,在孩童时代,兰珩就经常扮作教师和小伙伴模仿教师上课的情景。高中毕业后的兰珩坚定选择到北师大就读。在那个时代,北师大的录取分数线一度直追清北等名校。兰珩回忆起当时入学的情景,一切仿佛都还历历在目:1985年,正值我国的第一个教师节,几位主要的国家领导人来到北师大与学子们共同庆祝。学生们拉着“教师万岁”的条幅,数千人一起庆祝我国的第一个教师节,社会对教师职业有了更多的尊重与憧憬。


初为人师,摸索前进

初到中学,兰珩始终秉持踏实工作、勤于反思的信念,刚工作时兰珩承担了几个班级的地理教学任务,同样的授课内容在不同的班级进行授课,她从不认为这种形式是简单的、机械性的重复工作,如果翻开她的备课本,会发现总是留有一部分空白,这是为了在每个班级教学后记录下课堂反思与小结。在上个世纪90年代,还没有人提出关于教学反思的内容,兰珩步步摸索着前进,始终坚持写教学反思,在工作当中,兰珩始终坚持多观察、多反思,短短几年后,兰珩就担任了学校地理教研组的组长,承担起把控全组教学进度、组织教学等工作。

此外,在别人眼中繁重的行政工作,在兰珩这里都以另外的一种方式化解。从小性格开朗、外向,小学到大学一直担任班长,在大学时期还是学生会的生活部部长,在此期间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兰珩在入职后不久就担任学校的教工团支部书记,负责组织学校教师的团建活动,对接了企业、厂矿、部队等集体,一起开展青联、团建活动,对于团结学校的教师集体起到了一定作用。兰珩不认为担任行政工作会影响教学工作,她在组织活动时结识了今后教师路上的同伴,与他们交流、合作,在这个过程中开阔了思维,以更加广阔的眼界看待教学工作,也为她后来担任校长职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对于刚刚踏上教师岗位的兰珩来说,和学生之间的相处并没有经历过“端着”的过程,她和学生接触、交流,都是比较平等的,而她之所以做到了这一点,还与她的性格有关。最重要的是和老师本身的功底相关,和学生的平等是一种人与人的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包容的状态,老师看学生和学生看老师都是平视,这需要年轻教师在以后的实践之中去摸索。


拓宽视野,不断探索

2001年,兰珩担任贵阳市的另一所学校副校长,主管教育教学、教师队伍发展和教学科研等工作,作为一名普通教师,之前没有经过中层干部(主任)的阶段,面对副校长的各种事务,工作任务发生了较大变化,她要兼顾教学工作与学校的行政工作,工作压力与投入时间倍增。但是在兰珩主管教学工作后,对于教学工作的每一个环节更加清楚,对于教学有了新的感悟与想法,教学思路更加开阔,能够更好地驾驭课堂,进入到了教学的新阶段。

2004年,兰珩到上海知名中学格致中学挂职副校长跟岗学习,在此期间,她见证了中国最发达地区教育的模式,让她对教学、行政管理工作有了新的思考与想法。令她印象最深的是,格致中学非常重视党务工作,将党务工作与学校的其他工作紧密结合,她意识到这是一条新的突破口和发展方向,运用到学校管理中或许可以收获到较好的效果。同时,格致中学非常重视学校文化的建设,学校强调格物致知、探究真理的精神,这种探索的精神不是简简单单做几个实验,而是深入到师生内部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兰珩将在格致中学学习的经验与自身的行政管理工作紧密结合,在担任贵阳市清华中学校长、主管全校工作后,她非常重视学校文化的建设,主张培养的学生应该是人格健全的、有家国情怀的。在这种精神的指导下,清华中学的学生有一个区别于其他学校学生的最大特点:阳光、自信、笑容多。


兰树蕙,师生和睦

在兰珩的感受里,师生之间的氛围像一个家庭,她认为师生关系的形成是和学校本身的文化分不开的,师生相处的过程是融洽温馨的,这样的亲情关系与年龄大小无关,老师和学生这种亲情关系,首先是基于老师对学生充满着爱,因为有了爱和责任,才会对学生有真正的发自内心的关怀。教师不需要用说教的形式、批评的书本语言的形式去和学生进行交流,学生才能够从内心感悟到老师传递给他的出于爱和责任心的语言。

兰珩理解的师生关系是平等的、互相尊重、互相爱护的,一方面学生是发自内心地尊重老师,信任老师,另一方面老师也是发自内心地爱护学生。兰珩还就这个问题分享了一个案例。清华中学的一位教师开设了一门课叫做“家的味道”,她的这个课堂会有几十个学生,每个星期都会带领学生外出采买食材,和学生一起做菜。在课程当中学生们都会分享他们的喜怒哀乐,整个班级氛围就像一个真正的家庭,就连已经升上高三的同学都表达了对这门课的喜爱与不舍。兰珩认为学生对这门课程的这种留恋,实际上就是因为这门课给了学生自在表达沟通的窗口,师生共同思考家庭中的亲密关系。


图片


家校共育这一部分,清华中学的家长学校或许可以给教师们一些启发,家长学校的目的在于帮助家长培养孩子,包括和孩子的沟通、新高考后的选课、以及职业规划等问题。因为贴合学生和家长的需求,所以家长的参与热情十分高涨。

而回到当下的时代背景,兰珩分享了新冠疫情爆发以来的一些经历以及对当下一些热点问题的看法。比如在疫情期间教学的新常态转变为线上教学,一些问题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解决,但因为疫情,学生和家长的相处时间增加,因此家庭矛盾出现或升级的情况较多。就兰珩看来,学生在父母、同学、老师面前的表现是不同的,疫情发生以后,父母也要管学生的学习,家长和孩子的心理压力都会更大,所以新冠两年,学校教育对教育工作者来说的一个较大挑战是面对抑郁或情绪不稳的学生,如何帮助他们调节。

当前的教育热点问题,主要聚焦在课程思政与“双减”政策。兰珩谈到,课程思政是国家层面的方针政策,重要性不言而喻,课堂思政更需要融入学生生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也和兰珩在格致中学获得的经验有关。对于“双减”政策,从学校的层面来讲,减负的背后是提质增效,这也是兰珩一直在做的,它的核心是用更少的时间、更好的方法让学生掌握知识,而不是简单的重复。减负不是让学生不吃苦,不做作业,减负是要减掉那些重复的、简单的、不必要的工作,而所有的成果都是要吃苦的,都是要努力的,都不可能是轻轻松松的,减负不代表不做作业,也不可能帮助学生实现真正的人生目标。

最后兰珩还分享了自己的一些经历,她当校长的时候,恰逢几位老校长退休,她一个人需要承担好几个人的工作,大事小事都需要处理,小到老师请假了要换课,大到学校的发展和决策,最累的时候也会想什么时候能退休,但是没有明显的职业倦怠期。兰珩表示,学校的精神文化,教师的自我反思和自我提升的能力,自我不断创新的能力等都可以抵挡职业倦怠,有时候不妨多换跑道努力奔跑。当老师真正热爱自己的工作,感觉每一天面对的都是新的事物,职业倦怠就会减少很多。在兰珩的三十余年教师路中,有过很多机会可以选择其他的职业,但是兰珩都一直坚持教师这一条路,直到今天。


最后

图片

在北师大百廿校庆之际,兰珩表达了对北师大的感恩之情,“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教育了她做人做事堂堂正正。

兰珩说:

“根深才能叶茂,北师大发展得好我们才能发展得越来越好!”